拍摄武装泅渡长江第一团

来源:爱民航 2021年12月22日 浏览量:

拍摄武装泅渡长江第一团

撰文贺永保(84岁老兵)

摄影贺永保


1964年8月20日,为适应实战需要,29师85团等一千六百多名指战员,从黄岗、鄂城等地齐聚武汉,向省市领导、军区首长和武汉市民做武装渡江汇报表演。此次渡江,85团全团从团长到炊事员,从手枪、步枪到重机枪、无后座力炮,从行军锅到骡马大车,一样不落,悉数渡江,其组织难度和训练强度,前所未闻。

我有幸拍下了这次渡江的壮观场面。虽然距今已近六十个年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拍摄的那段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日,正值盛夏,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三镇,骄阳似火,冒着酷暑等候在长江两岸的广大市民热情更是高涨,到处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各路记者同行更是首当其冲,为拍出满意的作品,早已占据“有利地形”。《解放军画报》记者杨明辉、武汉军区政治部摄影专干王长根、汉口髙级步校摄影专干刘以宽和我共四人,为拍好史无前例的武装渡江表演,拍出我军战士们身负枪炮、生活物资等横渡长江的壮怀激烈场面,我们多次提前踩点、试拍。而渡江部队的官兵更是进行了极为艰苦的高强度训练。

师长东传钧在现场组织指挥。

团长田长锁每日在长江中勤学苦练。

被戏称为旱鸭子和秤砣的士兵必须在一个多月内拥有武装泅渡长江的能力

探讨重武器过江的办法

泅渡中运送重武器的筏子

武装渡江的下水起点设在长江大桥西侧的汉阳,这里江面窄,水流急,但是,只有从这里提前下水、并经过奋力拼搏,才能确保游泳队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我们经多次踩点、试拍后也认为,在大桥西侧、长江南岸附近设为最佳拍摄点较为合适:第一,从构图考虑。游泳队伍一开始有一定队形,画面美观;第二,因是“逆流而上”,所以,每个人的面前都有明显的浪花,凸显渡江的气势;第三,画幅的背景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第四,从用光考虑。光源方向较理想——侧光。这样拍出的作品有层次,更具感染力。

冲过激流

无后座力炮班

机枪班

与战马一起渡过长江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

水上摄影,特别是在这江面窄、水流急的武汉市区段,与在其他江河湖海里摄影大有不同,构图、取景、用光、定位等难度更大!当天,我们四人同坐一只小木船(是专为随军拍摄而借用的),船小得刚好容下我们四个再加上船夫,在船上只能小心转动上身,时刻注意保持船体平衡。因木船体积太小,将要游过大桥桥墩时,突然一个大浪袭来,差点将小船掀翻!万幸,这个很有经验的老船工,在十分危机的关键时刻,很快“摆正”了船体!真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大家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们虽然都带有“救生衣”,但还是差点“要了小命”……

这次“武装渡江表演”,是一个团、从团首长到每个战士全员并负重参加的!一年前,绝大多数干部、战士都是“旱鸭子”!战士们戏说“秤砣”,经过大约一年多时间的水上苦练,人人都能达到自带武器横渡长江的标准!的确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炎炎夏日!他们身上,谁沒“脱过几層皮”?!,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这,无时不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约一年的游泳训练中,我常和他们在一起。想到他们的苦和累,我为他们拍照时,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二排左一)与师直侦察连的战友在一起。

拍摄武装泅渡长江时我是中尉。

我之前虽然也拍了不少部队武装泅渡的镜头,但最理想的还是这次拍的《武装泅渡长江》。这幅作品在1964年全军摄影作品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并在《体育报》、《新华月报》、《大公报》、《工人日报》、《战斗报》等发表。

获奖作品《武装泅渡长江》。

(2021年12月20日)


附录:

入伍第一课

贺永保2017.7.20

1937年2月,我生于豫北清丰县。那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自我四五岁刚记事起,就知道家里很穷,缺吃少穿。听母亲说,由于长年食不饱腹、营养不良,我经常全身浮肿、多病,直到二三岁时还不会走路。

1945年4月,我的家乡解放了。我们家分得了土地、房屋和生活用品……日子慢慢有所好转。我七岁多入学,1951年夏季,完小(小学五、六年级)毕业后,因家庭无力供我上学,“完小毕业”就是我入伍前的最髙“学历”。

1955年年底,我们村党支部,根据上级征兵工作精神,号召适龄青年应征入伍,一时间,大街上贴满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等大字标语,动员青年,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应征入伍。我和几位同学得知消息后,坐不住了,都表示要积极报名应征。可当时,在我们那里,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思想上,还有‘’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旧思想,所以,不少家长,犹豫不决、顾虑重重……

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家访……家长们逐渐打消了顾虑,都表示要让自已的孩子积极报名应征。经过政审、体检等,1956年元月初的一天,我高兴的在应征名单光荣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高兴地蹦了起来:“我当兵啦,我当兵啦”!同学和好友都表示祝贺,我也激动得难以言表……

明天,我们新兵(当时,我们村共有七名青年应征)就要到县城集中了。我们几个尚未穿上军装的新兵,都在忙着洗澡、理发、收拾行装……我母亲也为我忙这忙那,千方百计为我做些好吃的……已是深夜时分了,为我送行的同学们都各自回家了。唯有母亲毫无睡意,拉着我的手不停的嘱咐:儿啊,到部隊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学习,当个好兵……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七个新兵胸前,都已戴上了鲜艳的大红花。村东头有两辆装饰一新的马车在等候,街道两旁站满了欢送的乡亲……那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我终生难忘!

到县城后,我们在县第一中学的操场上集中了。我们新兵们按临时编排序列,站得整整齐齐……这时,接兵部队的一位首长对大家说:战友们,热烈欢迎大家来到解放军这个革命大家庭。你们身上的学生装、农民装……马上就由军装代替了!……大家都静静的等待、热切的期盼着那崭|新军装的到来!

不一会,一辆满载军衣的大卡车开来了。当工作人员把一个个大包打开时,大家都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搞错了吧?难道这些补钉摞补钉、并已退了色的旧军装是发给我们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工作人员已把这些大小不一的旧军装发到了每个新兵手中!这时,多数新兵显得大失所望、愁眉苦脸!但也有人在哈哈大笑:看,咱穿上这一身军装,才像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哩,多威武、多神气呀!

接兵部队的首长,像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亲切的对大家说:同志们,战友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了!我们参军是为了保卫祖国,使人民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我们要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荣传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旧军衣还能穿。我们要带头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再过三、四个月,就要换发新的单军衣了,希望战友们,顾全大局,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这就作为你们“入伍前的第一课”吧!

大家听了,热烈鼓掌!

似水流年,不觉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余,从河南日报社退休也二十多年了。这“入伍第一课”的深刻含意,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并永远激励、教育、鞭策着我……

这是我刚参军时身着旧军衣的“入伍留影”。也是我人生第一张照片

文/图:贺永保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163920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