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金镇林地间悠然踱步的梅花鹿,到彭原镇核桃林里昂首阔步的鸵鸟;从显胜乡啄食药草的虫草鸡,到什社乡笼舍中活泼生长的良种兔……在甘肃西峰各乡村,昔日“小众冷门”的特色养殖,正蜕变为农户增收的“大众赛道”,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在肖金镇小寨村的星牧源家庭农场里,28只梅花鹿在圈舍中吃着草料,农场主葛海龙指着这些“活宝贝”笑得爽朗:“半年就收入4万多元,比在外折腾踏实多了!”
葛海龙给梅花鹿添加草料(刘新艳 摄)
今年45岁的葛海龙曾在外开超市、摆地摊、做直播,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2024年,他看中鹿茸、鹿血的高市场价值,就萌生了返乡养鹿的想法,却遭遇家人“投资大、风险高”的质疑。但这并未浇灭他的热情,他花一年多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摸清梅花鹿的生活习性、市场前景和地域适应性,用充分的准备赢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2025年3月,他回到家乡,投入10余万元引进首批8只梅花鹿。
为养好鹿,他化身“全职保姆”:早晚定时喂料扫圈,观察粪便判断健康;中午煮制玉米、豆粕、芝麻陀等混合精饲料给鹿“加餐补营养”。
葛海龙和他的137号“明星鹿”(刘新艳 摄)
凭借三年直播经验,葛海龙把镜头架进农场:鹿群进食、鹿茸采收等真实场景,收获大批回头客。今年9月,他再投20万元远赴东北引进24只优良梅花鹿。如今,新老鹿群个个健康壮实。“下一步,我要注册商标,做鹿茸片、鹿茸酒,延长产业链。”葛海龙的规划里满是期待。
同样在特色养殖赛道上发力的还有彭原镇草滩村养殖户高万宝。走进他的养殖基地,两处景象格外鲜活:孵化房里,刚满月的小鸵鸟精神抖擞,活泼好动;葱郁的核桃林间,一群体形硕大的成年鸵鸟姿态各异,或扬颈张望,或迈步撒欢,与葱郁树木相映成趣。
鸵鸟在核桃林间悠闲散步(毛娜娜 摄)
“2020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时,去外地参观,发现鸵鸟没异味、易养殖,‘全身上下’都是宝,肉蛋皮毛都能卖钱,当即就动了心。”高万宝说。
同年,他首批投入8万元引入100多只小鸵鸟,从摸索喂养技巧到掌握孵化技术,一步步踩平养殖“门槛”,让原本单一的核桃林地“长”出了“会生财”的鸵鸟。
目前,他基地孵育的100多只小鸵鸟,以每只400—500元销售给周边养殖户。鸵鸟蛋更是稀缺货,一颗售价130元。
今年,经朋友介绍,高万宝与国道旁一家农家乐合作,挑选部分鸵鸟搬到农家乐附近“安家”,既供路人观赏和骑玩,又为餐饮提供新鲜食材。
“引进鸵鸟后,推出爆炒鸵鸟肉、‘一蛋三吃’等特色菜,顾客反馈非常好。”农家乐负责人董长恒说,不少顾客专为这口“新奇美味”而来。
如今,高万宝的基地中除了110余只大小鸵鸟,还养殖了火鸡、孔雀、珍珠鸡等特色禽类,年收入稳定超过10万元。
然而,高万宝并未止步于此,谈及今后的发展,他表示,将以“创品牌、延链条、带农户”为核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特色养殖,走资源互补、模式创新的多元农业致富路。
在西峰,这样的特色养殖故事还有很多:显胜乡夏刘村李海斌养殖虫草鸡,鸡群夏吃药草、秋啄根茎、冬食药草籽,凭借原生态品质赢得市场。目前,他已和甘肃庆人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供销合同,年供5万只虫草鸡销往全国各地。后官寨镇路堡村王新玉的“跑步鸡”,每只脚戴着“身份证”,全程记录鸡的生长和运动状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什社乡新庄村春野原农场养殖法国伊普吕良种兔,年出栏20万只,销往四川、青海等地,年销售额超600万元。
从单一养殖到“养殖+观赏体验”融合,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家庭农场到产业集群,从“卖原品”向“创品牌”跨越……西峰区546家赋码登记的家庭农场串联起多元业态,共同勾勒出“特色引领、全链发展、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图景,让这片土地的增收路径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刘新艳 毛娜娜)
记者:刘新艳 毛娜娜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