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驱车穿行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一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林带,两种不同的景观在此交汇,勾勒出这座“沙漠绿洲”70余年治沙造林的奋斗轨迹。从时光廊道作业区的科技治沙样板,到四方墩生态林基地的全民参与典范,这片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的土地,正以坚韧的姿态书写着“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固沙现场(武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到时光廊道作业区,“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的复合模式正有序推进。在近自然仿生学原理指导下,工人们将传统草方格沙障与可降解拦沙网、生物结皮等新材料搭配使用,梭梭、沙拐枣、柽柳等乔灌草混交林取代了以往单一的固沙树种,在X177线沿线筑起一道兼具生态防护与景观价值的绿色屏障。智慧管护平台的屏幕上,植被覆盖率、土壤湿度等数据实时更新,科技的赋能让治沙效率与质量得到双重提升,这里不仅是治理沙化的作业区,更成为展示民勤生态治理技术的“活窗口”。
沿着风沙线向西北行进,便抵达四方墩生态林基地。曾经,这里流动沙地遍布,风沙直逼昌宁镇的村落农田。如今,这里已完成15.5万亩治理,成片的林木在戈壁上扎下深根。
“2016年至今,5万多名志愿者通过‘互联网+’参与进来,265个公益造林点就像沙漠里的绿色星火。”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介绍,自2010年启动治理以来,15.5万亩沙地披上绿装,背后是“政府+公益+群众”的合力,中国绿化基金会、腾讯公司等机构投入1200余万元,不仅带来了树苗与设备,更凝聚起全社会治沙的力量。更令人欣喜的是,4万多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参与治理,在守护家园的同时实现增收,让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实现了双赢。如今,“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牌匾挂在基地入口,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游客来此触摸沙与绿的边界,感受全民治沙的力量,这里已成为民勤全民治沙的缩影。
“我们按照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治理思路,不断深化拓展防沙治沙民勤模式。”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姜有恒的话语,勾勒出当地治沙的清晰蓝图。至目前,全县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61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行走在民勤的土地上,从科技赋能的作业区到全民参与的生态林,每一片新绿都在诉说着坚守与创新,也让“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