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藏鸡养殖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通讯员 尚学娟
舟曲,素有“藏乡小江南”的美誉。这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琼枝霜叶,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林下经济发展新业态。
初冬时节,行走在舟曲大地上,从岭藏鸡在草地间觅食,中药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浓郁的蜜香飘荡在蜜蜂养殖基地,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生态鸡“趟”出致富路
走进舟曲县城关镇沙川村,体态健壮的生态鸡正在林间觅食。
“向林地要经济、向生态要发展,是我们村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增加群众收入的突破口。我们合作社自2020年成立以来,主要经营从岭藏鸡、黑瑶鸡、麻羽高产蛋鸡及土鸡蛋销售。”沙川村薛红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薛红光说着“致富经”。
近年来,沙川村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采取技术帮扶、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薛红光的合作社依托村集体共有林地资源优势,目前建有林下散养基地30亩,养殖生态鸡1.2万只,年产优质土鸡蛋20万枚,吸纳4名脱贫户常年务工,年发放工资3万元,累计带动脱贫户20户80人。
去年4月,薛红光的女儿薛条芳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养殖从岭藏鸡的生活。薛条芳镜头下真实自然的乡村生活获得了网友的关注,视频里出现的家乡特产也被更多人看到,从岭藏鸡也因此销量大增。2024年,薛条芳通过抖音直播等线上渠道销售额达26万元,线下还与兰州、白银、九寨沟和舟曲当地多家餐饮及活鸡宰杀商取得长期合作,今年线下销售额已达120万元。
“我们打算向周边农户免费分发鸡苗,出栏的时候按协议价格收购,预计年出栏从岭藏鸡2万只。”说起未来的打算,薛条芳信心满满。
中华蜂养殖基地。本文图片均由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小蜜蜂“酿”出大产业
沿着舟曲县的簪花之路一路前行,约3个小时就到了博铁之巅打卡点。站在观景台上远望,青山巍峨,云遮雾绕,层层梯田延伸到山脚,一排排特色藏寨跃然眼前,博峪镇欧卧诺村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间。
博峪镇位于舟曲县南部,这里花期叠错,一年四季蜜源不断,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每当纹党花绽放时节,就能酿造出博峪特有的纹党花蜜。
在欧卧诺村中华蜂养殖基地,养蜂致富人薛成花正观察着新引进的智慧蜂箱,蜂箱连上手机App就能管理蜂群,实时监测蜂箱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薛成花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2017年11月,她满怀梦想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养殖中华蜂,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如今,她又利用电商发展优势,与当地主播一起直播“带货”推介家乡纹党花蜜。
“我们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农户免费投放蜂群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对农户蜂群所产原蜜进行加工和销售,有效带动群众养蜂积极性,目前,公司在全县有15个养殖基地,养殖中华蜂共3600余箱,带动了15个合作社、700余户农户增收。”博峪纹党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薛成花介绍。
在薛成花的带领下,欧卧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特色养殖致富路。村民薛关代刚收割完纹党花蜜,甜蜜的味道让人赞不绝口。“我今年养了200多箱中华蜂,大概能收2000斤蜂蜜,以前打工一年挣不到3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养蜂,不但赚得多了,还能学技术。”薛关代高兴地说。
中药材“铺”出好前景
走进甘南中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轰鸣,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一捆捆中药材被送入揉搓机,经过精准加工,变得挺直规整。
在公司的生产线上,普通的当归、黄芪经过清洗、切片、提取等工序,“变身”为展柜上党参黄芪当归茶、藏地高山党参浓缩液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是舟曲中药材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我们与农户、合作社深度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负责人金小平介绍。
近年来,舟曲县持续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并保底回收产品,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有效连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此外,产业链的延伸是舟曲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成功引进7个符合国家GMP标准的中藏药材加工车间,联动3500余家药材生产基地,年加工饮片3000吨。同时,积极拓展周边商超、电商等销售渠道,建立林下产品直供网络,成功构建了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今年,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8.3万亩,预计全产业链产值7.05亿元以上。
来源:新甘肃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