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场以“牢记嘱托谱新篇 挺膺担当建新功”为主题的青年骨干理论宣讲大赛,在甘肃多地接续开讲。从高校讲堂到企业车间,从消防救援站到乡村田野,陇原青年用“青言青语”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青年理论宣讲既有思想深度,又有青春温度。
分场竞技: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
近日,甘肃农业大学礼堂内,青年骨干理论宣讲大赛高校专场复赛正酣。来自17所高校的选手,以青春视角解读时代命题。
“从‘数字敦煌’的永久绽放,到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坚守,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是能触摸到的历史温度。”甘肃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张兴毅以《千年与一生:书写文明传承的陇原华章》为题进行宣讲,在场学子直呼“原来文化传承离我们这么近”。
西北师范大学学子向敏媗则用3个关键词收尾:“做传统文化的‘解读者’、创新表达的‘开拓者’、文明互鉴的‘使者’,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在兰州大学举办的市州专场里,故事更接地气。“布楞沟从悬崖引水、绝壁修路,到如今产业振兴,这就是中国故事里的民族团结与奋斗温情。”临夏东乡族学子马仁华聊起家乡,眼里闪着光。
企业专场中,青年岗位建功故事最动人。中国铁塔甘肃分公司杨景丽回忆积石山地震救援:“零下14℃,我们在悬崖边抢修基站,就想让农村孩子能‘云端上课’,弥合数字鸿沟,是我们的使命。”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飞天青年突击队”的王志华、韩家硕自豪地说,22载保障航天发射供电“零失误”,从“脚踩戈壁”到“科技护航”,电力青年的答卷,写在飞天路上。
青春表达:让理论冒热气、有共鸣
“不是照本宣科,是朋友间聊奋斗故事。”这是听众对宣讲的共识。此次大赛中,用“青言青语”阐释成了破题关键。
甘肃政法大学青年学子张嘉桐讲政法青年戍边故事,在宣讲结束时她发出号召:“让‘奋斗的种子’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生根发芽,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光!”
来自白银市的选手边文莹拿着0.012毫米的铜丝,通俗解读:“这细细的铜丝里,藏着中国‘芯’的力量,咱们青年就要啃下技术硬骨头。”
“能源报国不是口号,是在岗位上攻坚实干,青春就该为祖国的能源事业挺膺担当。”兰州石化万雪妮结合行业发展谈人生选择时说。
理论宣讲穿插文艺节目,让比赛更添青春朝气。甘肃农业大学学子演绎诗朗诵《青春之歌——致守常先生》,跨越时空对话先辈;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的《烽火铸就民族魂》,铿锵之声传薪火。
“这些讲述让书本上的理论活了,变成能感知的场景、能体悟的道理,让每个在场的人都有感触,催人奋进。”听完宣讲,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张宝宝感慨道。
扎根实践:让担当见真章、落实地
“宣讲不是终点,是行动的起点。”团甘肃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理论宣讲的成果已走向青年社会生活实践:高校专场中,文化传承、科技报国的探索和成果给更多学子带来启迪;市州专场里,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经验得到了更大范围推广;企业专场中,能源保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传播,指导更多青年投身创新创效。
更深刻的改变是青年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强国’离自己很远,现在知道学好专业、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担当,就是在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我们青年就应该把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远。”张宝宝说,他打算将实验室项目和西部产业结合,“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要做生态保护的践行者”“非遗的传承与发扬正当其时,大学生有文化有技术,大有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宣讲中频频提到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玺、传承传统剪纸文化的马俊及带领青年在腾格里沙漠种树的90后仲麟等,这些扎根陇原大地的青春榜样,让很多年轻人坚定了方向,看到了未来。
三场“擂台赛”是甘肃共青团深化青年理论武装的生动缩影,也是激励陇原青年奋进新时代的集结号。今年以来,团甘肃省委以大赛为抓手,构建起“线上+线下”“典型+日常”的立体化宣讲格局:线上开设“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等专栏,线下依托“青年讲师团”“青马工程”,深入校园、社区、企业开展宣讲,青年理论宣讲卓有成效。
团甘肃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阐释方式,提升阐释实效,不断深化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成长的指路明灯,激励更多陇原青年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建功立业。
记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