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笑脸相迎,一杯杯热茶暖心,一套套方法解纷……在甘肃各地,普法宣传和法治实践正悄然融入社区治理、网格单元与百姓日常。
“警社融合”显基层普法成效
走进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整洁明亮的服务大厅映入眼帘。这里实行“一窗受理、全科办理”,日均接待群众20至30人次。
图为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便民服务台。新华网(刘欣瑜 摄)
社区内,各类普法展板随处可见。社区还设有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法律顾问工作室和调解工作室,“三室联动”成为居民身边的法治“便利店”。“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咨询法律、办理户籍都不用多跑路。”52岁的居民黄淑桂说。
枣林西社区党委书记黄丽娟介绍,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社区不仅提供常规业务的帮办代办,更将法律咨询、政策讲解等法治服务送上门,实现了“法治服务零距离”。
作为兰州市“警社融合”试点,枣林西社区与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联合办公。派出所推出的“社区警校”已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
“‘社区警校’由民警牵头,联合高校教授、律师、消防员、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等社会力量组成。成立‘老警官调解室’以来,又加入了老警官参与其中。”刘家堡派出所民警侯凯月介绍,截至目前,“社区警校”已开课170余次,惠及居民4万人次。
刘家堡派出所还成立融媒体工作室,通过社交媒体开展反诈和法治宣传直播30余场,场均观众超3.5万人次。“观众在直播间提问,我们实时解答,这种形式很受欢迎。”侯凯月说。刘家堡派出所副所长张文琦介绍,自2022年以来,辖区电信诈骗年发案率实现断崖式下降。
“网小帮”筑银发网民安全防线
酒泉市金塔县东北街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0%,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为提升老年群体防骗意识和法治素养,2023年,该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楼院活动室,建成全县首个“网小帮”网络志愿服务站,常态化开展网络普法,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
图为酒泉市金塔县东北街社区服务窗口。新华网(刘欣瑜 摄)
东北街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慧娟介绍,线上,“网小帮”志愿者定期在居民群推送“防骗指南”“以案释法”等图文视频;线下则开设课程,为老年人讲解诈骗套路和防范技巧。志愿者们还借助入户走访,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安装反诈App,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目前,“网小帮”队伍已从1人发展至50余人,服务范围也从代缴费用扩展至反诈宣传、就业帮扶等。65岁的居民丁永梅说:“这些年轻人耐心教我交电费、识骗局,现在上网安心多了。”
在距离东北街社区600米外的东南街社区,建成了酒泉市首个社区民法典馆,设6大板块,以漫画、案例等方式解读民法典,吸引居民、师生及各个单位前来参观,成为普法新地标。该社区还创新“普法+文化”模式,通过自编自演法治情景剧、三句半等,让法律知识“活”起来。
图为酒泉市金塔县东南街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法治科普。新华网(刘欣瑜 摄)
“老王说法”润乡里民心
“自从我们直播以后,我发现走在路上,超载、不戴头盔等交通违规违法现象少了很多。”“对,尤其是现在村民很少用三轮车接送学生,大家也都在车上贴了反光条。”在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带着浓浓乡音的普法直播正在进行。这个名为“老王说法”的直播间,主播正是当地的人民调解员王世军和他的徒弟陈婷婷。
图为王世军(右)正在进行直播。新华网(刘欣瑜 摄)
作为农业乡镇,古城乡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土地流转争议等基层矛盾较为常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若未及时化解,极易升级影响乡村和谐。为此,乡里专门成立了“老王调解室”。
古城乡党委书记李鸿雁说:“‘老王’是乡里的老党员,威望高、人情熟,群众愿意跟他讲心里话。我们借助他的‘土办法’‘热心肠’,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一线。”
“有矛盾,找老王。”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群众对基层法治信任的真实写照。从事调解工作多年,王世军总结出一套“3456”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即分三类、记四要、把五关、用六法,切实提升解纷实效。
“老王调解室”并非个例。在甘肃多地,一批扎根乡土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正持续涌现,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创新与探索——越来越多社区和乡镇正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法治力量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
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网格,从“一老一小”到银发网民,甘肃正以接地气、有温度、精准化的普法实践,推动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法治正在成为陇原大地基层善治最温暖的底色。
记者:刘欣瑜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