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在祁连风光中探寻壁画里的中国故事。
作为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的“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窟”,马蹄寺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1600余年,现存70余个洞窟、逾2500平方米壁画,涵盖北魏至明清多个朝代,构成跨越千年的“壁上史诗”,更填补了麦积山以西、敦煌以东的佛教美术空白。
藏于祁连山深处的金塔寺石窟,是马蹄寺的璀璨明珠。这里距张掖市区80多公里,因交通不便,如今除了考察研究和维护人员,并不对外开放,而文管员已孤独坚守这处秘境二十余载。窟内东窟的“高肉雕飞天”壁画,更是代表了北朝晚期至唐代河西地区的最高艺术水准。这组飞天伎乐以高浮雕形式悬塑于窟顶,壁画部分用矿物颜料精心绘制祥云、莲花与乐器,飞天或吹笛、或弹琵琶,身姿呈“V”字形凌空飞舞,面容天真烂漫,被誉为“会唱歌的壁画”。
值得一提的是,其独特的“高肉雕+彩绘”模式全国仅此一例——飞天大半脱离壁面,圆雕的立体轮廓与浮雕的细腻肌理交融,搭配色彩鲜活的彩绘,既让衣袂褶皱似带气流轻响,又通过矿物颜料留存千年光泽。学界认为,这一技法融合了西域犍陀罗艺术的高鼻深目与庄严感,又融入中国传统线描的灵动,飞天肩上帔帛特意加长的弧度,更尽显中原艺术的飘逸,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鲜活实证。
千佛洞第6号窟的隋代遗存极为震撼。壁画以石绿、赭红、金粉为主色调,“铁线描”与“兰叶描”并用,佛像丰圆、衣纹贴体。窟内石雕立像背后,壁画以“减地平钑”手法刻画飞天,立体雕像与平面壁画形成对话,成为“塑绘一体”的典范。
“三十三天”石窟的元明壁画则铺开宏大叙事:第七层主窟的《西方净土变》以金粉勾边,青绿山水为背景,数百人物栩栩如生;南壁《商贾图》描绘西域商队穿越祁连山的场景,印证着河西走廊的千年贸易脉络。此外,北凉时期的“千佛叠影”壁画采用龟兹“凹凸花”技法,影影绰绰间尽显佛光神韵,在河西地区极为罕见。
从早期壁画的西域印记,到中期的中原审美,再到晚期的汉藏交融,马蹄寺壁画的风格演变,见证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历程。循着壁画脉络,目睹了“高肉雕”的灵动、经变画的恢宏,也敬佩于文物守护者的坚守。这些刻在崖壁上的艺术瑰宝,正在被更多人知晓,持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多元共生密码。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来源:奔流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