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甘肃构建最严格制度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火墙”

来源:甘肃民航 2025-10-29 09:05:46 浏览量: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走进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东槽村集中安置点村民赵建国的家中,屋内干净整洁、暖意融融,与室外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用煤炉取暖,不仅味道大、灰尘多,还不安全。”赵建国说,清洁取暖改造项目实施后,家里换上了新型节能采暖设备,干净又方便,不仅室温稳定,连空气都变得清新了。

2023年,东槽村依托凉州区农村清洁取暖改造项目,通过采用“太阳能储热+电辅热+清洁灶”的模式,实现了电采暖稳定供热。

清源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超介绍,经过两个采暖期的实践,东槽村每户年均减少散煤使用1.5吨,全村年累计减少煤炭消耗2.4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东槽村的清洁取暖改造,是甘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甘肃聚焦重要领域和各环境要素,建立统筹城镇农村、地上地下,山上山下、上游下游等不同区域环境特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相继出台实施11部地方性法规、29件地方标准、40余件制度文件,形成了覆盖水、气、土、声、生态、固废和生物多样性等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生态环境法治格局。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陇原大地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2024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到25.7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微克/立方米,位列西北第二、全国第十;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2024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较2021年提升2.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体断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安全可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比例达到40.45%。

榆中马衔山风景区风光秀丽。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甘肃作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覆盖全省9个市州34%的国土面积,是甘肃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经济发展带。甘肃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搭建起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四梁八柱”;与四川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协同联动机制,筑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防火墙”……

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西北诸河和长江流域国控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体,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稳定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巍巍祁连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三大沙漠的汇合、南侵,肩负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近年来,我省坚决扛牢祁连山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制定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强化祁连山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成58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对祁连山区域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监管;依托全省生态监管大数据平台、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摸清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状况本底情况。

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迎来“底色之变”——如今,连绵的祁连山区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动物种群逐渐增多。

民勤人民运用科技治沙、工程治沙等办法,守护美丽家园。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摄。

甘肃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土地沙化和遭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面对浩瀚沙海,甘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全省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甘肃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10.45万公顷,连续四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顾丽娟

来源:新甘肃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