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耀陇原 | 庆阳:从“炕头”到“网上”,网络普法融入“红色代码”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8-21 09:16:14 浏览量:

在陕甘宁三省交界的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的穹顶党徽与23颗红星静静诉说着红色法治的萌芽,而在现代展厅里,VR法治体验与AI语音普法正让革命年代的法治精神以数字形式焕发生机。

从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十大政策到如今“巧儿说法”的新媒体矩阵,从马锡五背着国徽走乡串户到法官通过云端法庭断案,庆阳这片红色热土始终延续着“法治为民”的初心,将红色法治基因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网络普法新路径。

红色法治精神为魂,筑牢普法根基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一张泛黄的土地政策文件静静陈列,见证着80多年前陕甘边区法治建设的初心。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涵盖土地、经济等领域的十大政策,其中“贪污10块大洋即枪毙”的规定,以铁腕手段彰显了革命政权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这也成为庆阳红色法治精神的鲜明起点。

“马锡五审判方式”更是将红色法治精神推向深入。1943年,马锡五为审理“刘巧儿”婚姻案,徒步120里山路走访28户乡亲,把法庭设在炕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化解纠纷。这种“深入群众、就地解决”的理念,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更让法治精神深深扎根于陇东大地。

如今,庆阳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创新普法形式。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从“炕头调解”到“云上审判”,变的是普法的载体和形式,不变的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初心。红色法治精神如同一条线,贯穿于庆阳普法工作的始终,为网络普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这种精神传承,让普法工作始终不偏离“为民”内核,在时代变迁中牢牢守住了法治建设的根本方向。

数字科技为翼,创新普法形式

在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启动仪式上,原创网络普法情景剧《法承初心》惊艳亮相,拉开了庆阳数字科技赋能普法的新篇章。剧中,1943年陕甘宁边区抢婚案与2025年网络骗婚案时空对话,马锡五的窑洞法庭与法官张小燕的云端调解室形成鲜明对比,手写判决书与电子签章系统展现着时代的变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法治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庆阳积极运用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拓展普法边界。“智慧法务·无人律所”终端遍布城乡,24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年解决群众诉求1.2万件;AI语音普法利用方言合成技术,让法治声音走进田间地头,累计播放120万次。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普法更加精准高效。

同时,庆阳还将数字科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网络安全拍手歌》随“红色法治大篷车”巡演200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南梁革命纪念馆嵌入VR法治体验,年接待研学团队320批次。数字科技让普法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极大提升了普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启了网络普法的新范式。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让红色法治文化“活”了起来,更让普法工作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互动体验”的转变,让法治知识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品牌效应为引,提升普法实效

“巧儿说法”品牌是庆阳普法工作的亮丽名片。自2014年打造以来,该品牌以封芝琴老人为形象代言人,将“刘巧儿抗婚案”“马锡五审判”等红色经典转化为动画短片、方言解说等新媒体产品,其中《马锡五断案》系列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识破网络骗局》短片青年受众占比达72%,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巧儿说法”品牌的打造,带来了显著的普法成效。2024年庆阳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2.3分,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5.2%,网络诈骗报案数同比下降38%。乡村“红色法治调解室”运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化解纠纷1200余件,其中网络类纠纷230件,成功率达95%,充分体现了品牌普法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巧儿说法”品牌入选甘肃省十大普法创新案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不仅是对庆阳普法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红色法治基因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庆阳的实践证明,当红色法治基因遇见数字技术,传统法治精神能穿越时空焕发新生,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引擎,这种品牌化探索,为全国网络普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法治建设的“红色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燎原。


记者:费权

来源:央广网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