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庆阳香包。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刘伟 李满福 冯宝强 安志鹏 王思璇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静
五月陇东塬上,晨光漫过层层梯田,一根根银亮的绣花针在数字化浪潮中上下翻飞,串起千年文脉与时代新机。从窑洞炕头的指尖绝活到跨境电商的云端盛宴,从深闺手作的民俗珍品到国际展会的文化符号,“庆阳香包”这朵扎根黄土大塬的非遗之花,正绽放成活态传承的文化IP。
指尖技艺托起就业新希望
走进庆阳市庆城县健康香包一条街,怀旧的街道弥漫着浓郁的民俗气息。62岁的李凤英坐在一张小凳上,指尖翻飞。金线在虎头枕上勾出炯炯双目,仿佛下一秒便要从绣枕上跃出;橙红底色上的鬃毛绣得根根分明,栩栩如生,这是她最擅长的庆阳传统纹样。
李凤英老人在健康香包一条街绣虎头枕头。
“真没想到,这双曾经在庄稼地里干活的手,如今竟能绣出好日子。”李凤英的身旁堆满了绣制精美的虎头枕头,笑容里透出的是对生活的满足。
十年前,她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对未来充满迷茫;如今,凭借年轻时在油灯下练就的精湛绣活,花甲之年的她,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生活有了新盼头。
转角处,“85后”市级非遗传承人程雪的工作室飘出缕缕药香。展架上,各类创新设计的香包令人眼前一亮:融入敦煌飞天飘逸神韵的车载香囊,随风摇曳的流苏增添灵动之美;缀着精美装饰的节气盲盒,充满趣味与惊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香包的固有印象。
“这个月刚接了一批大订单,最受欢迎的是我亲自设计的香包伴手礼和文创产品。”程雪一边带领工人们紧张赶制发往外地的订单,一边热情地向进店客人展示新推出的香包。
程雪正在赶制香包。
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程雪巧妙地将大学所学的现代艺术设计知识融入刺绣之中。飞天的飘带采用渐变丝线,细腻呈现出流动的韵律感;裙裾处嵌入细闪金线,在灯光映照下折射出如星芒般耀眼的光泽。
“农闲时,附近村镇的婶子们都会来领料制作。不少绣娘靠着这门手艺,供孩子顺利上了大学,改变了家庭的命运。”程雪自豪地说,近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香包刺绣产业,以“流动绣坊”的方式将课堂搬到农家炕头,让残疾妇女、留守老人足不出户,也能靠手艺增加收入。
在庆城县民俗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程雪的工作室多次参加全国各大展会及商贸会,并与各地民俗产品企业定时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创新,先后开发出十余个新型产品,对三十余个旧款产品优化改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风格。同时,订单制的产品远销山东、陕西、浙江等地,每年收入10万元至20万元,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程雪正在给顾客介绍产品。
程雪的工作室里挂满着各种精美的香包。
庆城县民俗艺术研究所所长田靖介绍,从李凤英的传统纹样到程雪的跨界设计,庆阳香包织就了乡村就业的“双面绣”——一面是银发族重焕生机的“夕阳红”,一面是新青年返乡创业的“朝阳升”。近年来,当地非遗传承人积极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前行,有效促进了各乡镇从事本行业产品生产加工群体的家庭增收。
直播带货讲活文化新故事
“家人们,看这个‘黄河象’的作品,它藏着我们庆阳人深厚的情缘!”在庆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习所负责人贺庆春的直播间,手机支架变身文化传播器。
镜头前,这位“教师转行”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正将小学课文里的《黄河象》巧妙地绣成生动故事,将合水县出土的史前化石绣成文化符号,向网友们娓娓道来。
贺庆春讲述黄河象的故事。
“这个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小学课本里的《黄河象》——合水县马莲河畔出土的古象化石,在教书期间,对黄河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黄河象的故事讲给每一个人听。”贺庆春满怀深情地说,“做好香包产业只是一方面,我更要讲好庆阳香包的故事,走到哪里,就把这份独特的文化带到哪里。”
下岗后的贺庆春,积极探索新出路,如今已熟练掌握流量密码——将庆阳深厚的黄土文化融入绣品之中,再借助电商平台,把这些精彩故事讲给全世界听。展柜上那尊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的憨态可掬造型的刺绣《黄河象》,见证着庆阳香包文化IP的孵化历程。
在她身后的荣誉墙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甘肃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等证书熠熠生辉,诉说着她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与非凡成就。
“以前觉得手艺可能会埋没在黄土里,现在发现,这个手艺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传给屏幕端的年轻人。”贺庆春摩挲着自己的作品,思中有感慨。
形态各异的庆阳香包。
直播间外,贺庆春的团队忙得脚不沾地。新设计的婚庆系列铺满桌面:绣着“长命百岁”金瓜的虎头鞋、缀着并蒂莲的盖头、鸳鸯戏水图案的鞋垫。“每根丝线都牵着故事。”她抚摸着未完工的新设计香包,鹭鸶与荷花的纹样里,藏着陇东女人对人生的新期许。
“只要讲好香包故事,就不愁销路。我们现在赶制的就是北京客户的千件端午订单。客户对我的设计理念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很是认可。”贺庆春说,现如今,公司已组建起专业的设计、培训及营销团队,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可年产量六万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培训,如订单式培训、随到随学接待式培训以及网络直播培训等,已累计培训妇女6000多人次,助力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通过手工刺绣和编织实现稳定增收,月均增收约1000元。
从地摊到国际展会,从农家妇女到非遗传承人,贺庆春的银针始终追着时代的光。当她在天津工业大学的讲堂上展示香包时,台下学生们惊叹于“绌绌绣”藏针不见线的奥秘,而她更在意的,是让这些承载着图腾崇拜与生命礼俗的布艺,在年轻掌心继续生长出新的故事。就像她常说的:“庆阳香包,它装着黄土高原的风,绣着陇东塬上的情,只要有人愿意听,这故事就永远讲不完。”
产业升级绘就发展新蓝图
走进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一座独具特色的仿造窑洞花园式非遗项目产业园引人注目。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非遗项目产业园。
园内,几位绣娘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专注地绣制着精美的香包和刺绣。66岁的非遗传承人左焕茸是当地有名的刺绣大师,在产业园,总能见到她穿梭的身影。这不,左老师又像往常一样耐心地指导着年轻绣娘,并轻轻嘱咐:“针脚要像黄河水一样绵密不断,配色要像陇东塬的四季一般鲜活生动……”
这位鬓角染霜的“中国民间工艺刺绣大师”,先后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刺绣大师、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省级正高级刺绣艺术师等众多荣誉。
绣娘们正在绣制作品。
后官寨乡中心村村民马丽萍跟随左焕茸学习刺绣已有30年。“这幅‘凤穿牡丹’霞披的图画由左老师亲手绘制,绣了四个月了,长2米、宽1.5米,是为新人结婚准备的。”马丽萍介绍,由于采用计件式收入,她一个月工资最高可达1.8万元,最少不低于五千元。刺绣不仅是她的谋生手段,更成为了她热爱的事业。
最让左焕茸骄傲的是这里打造的残疾人就业基地。“90后”听障绣娘袁丹丹通过手语培训,熟练掌握了刺绣技艺,在作品创作中,她时常能加入自己的想法,绣制的也大多是高端香包,收入比务农时增长了三倍。这份工作不仅改善了她的生活,也让她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在绣品陈列馆里的哪吒造型香包。
“您看这哪吒纹样,是从最近火热的电影作品上提取的元素。”在绣品陈列馆里,既有登上巴黎时装周、充满科技感的AR交互香包,也有带着泥土芬芳、充满乡土气息的百家布老虎,传统与现代在此交叉着,见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这些作品将陇东女子的巧思与智慧,绣进世界的瞳孔,让世界领略庆阳香包的独特魅力。
“庆阳香包,包容天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香’飘世界。在制作传承香包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几十年,这一辈子,也就只做这一件事情。让我们的香包不仅要绣在绸缎上,更要绣进年轻人的生活里。”左焕茸坚定地说,只有创新与传承结合,才能让庆阳香包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一珍贵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多年来,左焕茸积极探索香包的多元应用场景,让香包成为旅游礼品、装饰品、保健品、生活实用品,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绣品陈列馆里的各种香包。
从下岗女工到非遗“掌门人”,左焕茸用绣花针串起万家灯火。她打造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教融合模式,在30多个乡镇织就了庞大的香包产业网,设立了艺术大师手工刺绣工作室、非遗文化体验馆,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带动千余农户年均增收万元,产业园生产各类香包刺绣产品30万件(套),产品畅销省内外20多个地区,还远销俄罗斯、美国、法国、埃及等国家,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
当千年绣针化作乡村全面振兴的画笔,陇东大地的锦绣纹样不再只是墙上风景,传统非遗技艺正加速向“指尖经济”转化。如今,庆阳香包发展势头强劲,是年产值达7500万元的富民产业,是远销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东方密码”,更是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破茧成蝶的生动注脚。这根穿越千年的绣花针,正在数字经济的经纬里,绣出万千气象。
来源:新甘肃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