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做好非遗“两创”文章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采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5-23 09:30:49 浏览量:

甘肃历史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甘肃省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甘肃将如何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提高非遗有效传承和传播水平?

皮影戏表演(央广网发 庆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专场5月22日召开。甘肃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爱萍答央广网记者问时说,将按照《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总体部署,进一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非遗焕发时代新风采。

作为文化大省,近年来,甘肃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65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名,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家,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

王爱萍介绍,甘肃将持续加强非遗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开展非遗研究阐释,组织编印非遗理论类辑刊、读本,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推动非遗学科建设;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等评审认定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传播普及水平,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非遗宣传展示、甘肃省“非遗购物节”等大型非遗主题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甘肃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同时,以非遗工坊为抓手,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持续促进文旅消费,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魏晋雪 见习记者:寇刚 实习记者:王昭国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