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
感知传统
精神脊梁
天水厚重文化的
更是
生动的底色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成就的
是一个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碗麻辣烫,点燃一座城
近一段时间
天水麻辣烫热潮席卷全国
吸引无数网友前来品味
然而
天水岂止麻辣烫……
天水非遗宛如繁星
熠熠生辉
8项国家级、50项省级
180项市级、505项县级非遗项目
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上
这些传统艺术
犹如我们记忆深处的关键符号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类的智慧
为了让它们重焕生机
近年来
天水积极挖掘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其呈现于大众面前
唤起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更让我们看到了
非遗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传统如泉,滋养风物
文脉悠悠,续写华章
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武山旋鼓舞是武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流传年代久远,起源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起源说、军事起源说等,后来发展为民间祭祀,赛事娱乐活动。羊皮鼓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乐器,其形似扇,由羊皮制成。
旋鼓舞表演队伍一般为几十人至上百人,“旋鼓手”为青壮年男子。主要阵型套路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十字填梅花”“八门套九星”“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蛇蜕皮”“九链环”等,表演典型动作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
武山旋鼓舞是在羌民族文化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在长期农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表演时鼓点节奏富于变化,击鼓多以重击、轻击、点击、擦击、弹击和顺势滑击为主,鼓声“咚咚”,环佩“叮当”,铜钹“铿锵”,喊声“嗨嗨”, 动作刚健,节奏明快,突出舞者的“旋转”,表现力丰富,有很强的传统舞蹈特征。
武山旋鼓舞以农耕文化作为基础,是羌族舞蹈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武山旋鼓舞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羌民族文化在汉人聚居区形成的独特影响,这种舞蹈形式是研究羌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武山旋鼓舞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具有凝聚人心,教化向善的作用,对于增强群众之间的团结、互助,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2014年,张家川花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儿是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回族聚居区的一个民歌品种。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更是历史悠久,传统深厚。
张家川自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并形成回族聚居区后,花儿就扎根在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张家川县从事畜牧和农耕,先后有西戎、氏、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商贾经“丝绸之路”相继迁入该地。据《张家川县志》记载,元明时期,张家川花儿在当地流传。到了清时期,有大批的回族迁入,形成了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为张家川花儿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使花儿演唱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张家川的花儿既有西北地区花儿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独有特征。它采用当地的语音语调无伴奏清唱,既可独唱,也可对唱;音乐结构属曲牌体,唱腔曲调多为商调式和徵调式,常用曲调有“哎哟哟令”“阿哥的肉令”以及受当地小曲和秦腔影响形成的独有曲令如“扬燕麦令”和“帮腔词令”;唱词格式为长短不等的杂言体,衬词衬字较多而且意味独特;题材内容多表现爱情,也有赞美山川风物和表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传统代表曲目有采用“哎哟哟令”的《二细的草帽双飘带》和《上了梁梁缓着哩》,采用“阿哥的肉令”的《河里的石头翻三翻》,采用“扬燕麦令”的《扬燕麦》、采用帮腔词令的《日头上来红似火》,以及《想你着转了两天》《五更月》《想干哥》《白葡萄》等。唱法上真假嗓灵活运用,润腔上颤音较多且装饰音丰富,音型上唱腔与唱词语言结合紧密,形成了深情、高亢、悲怆、幽怨的风格特点。
花儿在张家川的回族群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不仅用来谈情说爱,而且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有聚会助兴的作用,从而在娱乐审美功能之外,还有着独特的生活实用价值。
来源:天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