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乞巧——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赵逵夫

来源:甘肃卫视 2023-07-07 20:59:20 浏览量: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七夕。七夕又名“乞巧节”,在我们甘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会举办特别的民俗文化活动,它到底有多特别?


讲者介绍

赵逵夫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屈原学会、中国诗经学会、全国辞赋学会、《文学遗产》刊物顾问。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简牍、民俗文化的研究。出版《屈原与他的时代》《屈骚探幽》《古典文献论丛》《西和乞巧节》《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七夕文化透视》等。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曾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多项。2000年以来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话民俗

七天八夜 乞巧会

“在今天只有陇南天水一带一些地方,它是举行七天八夜,除了陇南天水一带,只有陕西省汉水边上,汉中南部一个偏僻的地方,是三天三夜。在汉水流域,包括湖北的西北部一些地方,乞巧风俗到今天仍然也是很浓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它和汉水是很有关系的。”


乞巧的姑娘们衣着靓丽,

齐聚在乞巧点,从白天直至深夜,

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载歌载舞,

尽情地挥洒热情。

这样的唱巧活动会一直延续到七月初五,

期间比邻的乞巧点之间,

还要进行相互拜巧,俗称“行情”。



乞巧歌唱的有一些是传统的留下来的歌曲,有的在6月底,有些年龄稍大一些有些经验的,就在一起编一些新的歌词。这个新的歌词它反映什么呢?往往对当地的一些重大事件,习俗当中的一些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特别对当时这个旧社会的政府、官吏那些腐败的压榨老百姓的事情,就编成歌在里头唱。





乞巧节,跨越千年的羁绊



修女“织女”

《史记·秦本纪》第一句开头就是这么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女修是怎样一个人,名字叫女修。而她的事迹只有一个事,就是织。她实际上就是最早织女的原型。




“秦人迁徙到西汉水边上以后,更思念自己的祖先。于是就在汉水附近抬起头来,在秋天能看到一片像河流一样的星带,就把它命名为汉。天汉边上有一颗最亮的星,是整个北半球看起来最亮的一颗星——零等星,于是命名为织女星来纪念他的始祖。”
银河

汉水


“周人发祥于陇东,但周人也学习秦人,用天上的星来命名、来纪念自己的祖先。在天河的另一侧也有一颗很亮的星——一等星,周人就把它命名为牵牛。”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周秦之地形成,是周秦文化早期交流的结果,而西和一带的乞巧风俗则是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活动的遗留,也是一种借助风俗体现的群体记忆。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