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续写文脉 自信铸城——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办。来自22座历史名城的嘉宾、相关领域专家和新华社采编人员代表,围绕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文旅发展如何彰显文化自信等议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扬州、西安、遵义、景德镇、曲阜、敦煌等首批22座文化自信样本城市的代表作案例分享,介绍文化自信如何成为历史名城发展的推动力量。
公元366年,云游四海的乐尊和尚踏着黄沙来到敦煌,莫高窟的营建就此开始。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1000多年间,一代代人开窟造像,成就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记录下历史的变迁、艺术的演进,流传下包罗万象的史料。
融汇东西,煌煌大观;风沙吹尽,绽放新颜。这,就是敦煌!

图为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石琳在研讨会现场作案例分享
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石琳在研讨会上介绍,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是东西方文化文明交汇的重要枢纽,是敦煌文化形成的核心区,是甘肃向西开放的战略廊道,是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等众多华冠于一身的魅力城市。
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为让这一宝库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有效传承,先后推进阳关、玉门关等12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加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挖掘,实施白马塔遗址公园等重点文物保护开发项目,推动兰州巷、南仓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建成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融合敦煌文化元素建成16个研学基地、30余套精品研学课程,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为更好地展现和传播敦煌文化历史底蕴之雄浑厚重,艺术形象之美轮美奂,敦煌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之城,打造文创会展之都,推进敦煌文化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飞天、驼铃、宫灯、马灯、藻井等特色路灯,4500余块城市文化砖,“反弹琵琶”城市标志……敦煌文化元素被融入旅游景区和各类公园广场标识系统,随处可见。300余部影视剧目在敦煌取景拍摄,《又见敦煌》《敦煌盛典》《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四大剧目演出1900余场次、接待游客110多万人次。敦煌还培育了九色鹿鸣、敦煌博物馆等文创IP,授权60余家知名企业创作研发50个主题系列6000余款敦煌文创产品,展陈2100类、1.7万部敦煌题材书籍……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敦煌未来将持续坚持创造创新,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国际显学敦煌学为依托,充分发挥敦煌核心龙头作用,推动敦煌、瓜州、肃北、阿克塞一体化发展,带动酒嘉一体化发展,合作联动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形成圈廊结合、点线串联的文化旅游大格局,不断擦亮“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的城市标识,持续打造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