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

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3-10-02 01:12:01 浏览量: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促进了东西文明交融互鉴,催生了敦煌石窟的千年营建、千年积淀,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于一身,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文化艺术宝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2022年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平台上,向全球用户开放。


“素材库以开放、共创、共享模式,实现了文物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这意味着每一位热爱敦煌的人,都可以把石窟中精美的壁画、佛像、珍贵文献下载观赏,还可以二创甚至多创,获得良好社会效益与商业收益。


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平台上,所有素材都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采集和研究成果,每一份高清图像都是源于石窟遗产地的第一手资料,均备注了相应的学术介绍说明,而这背后,是敦煌研究院数代数字化人的坚守和奋斗。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先锋探索,“数字敦煌”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要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背景下,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博机构如何落地?敦煌研究院始终走在探索的前列。


为避免岁月流逝和旅游开放对敦煌文物带来的持续损伤,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概念时,数字敦煌的领军人物、时任敦煌研究院摄影录像部主任的吴健就提出了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这个事情非常有价值。但图像咋来?它可不是一张照片啊。整壁的照片怎么采集?怎么保存?”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吴健带领数字化团队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再现和保存珍贵敦煌文化艺术,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


吴健说:“莫高窟养育了我,我就想默默把事情做好,如果不做点事情,你说我待到这儿干啥。”在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后,吴健又提出“我们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是为了科研,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敦煌文化,让文旅体验质量更高”。为了让更多敦煌文化爱好者能够便捷地观赏莫高窟壁画,2016年,吴健带领团队推动“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30个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清的敦煌文化数字资源,目前访问用户遍布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余次。


敦煌研究院不断拥抱新技术,在活化利用上多元探索,推动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使文物资源全民共享,让敦煌艺术走近更多人。近年来,新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凭借“点亮莫高窟”“敦煌动画剧”“敦煌诗巾”等交互性较高的品牌活动,吸引超过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在线上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流如织的点灯夜景,并在朋友圈掀起了一波敦煌文化的创作热潮,让古老的敦煌文化突破时空限制,以创意十足的新形式再次展现在大众面前。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以灵动可爱的仙子形象,带领观众走进莫高窟的壁画世界。“敦煌文创”数字藏品,持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莫高窟“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做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在保护洞窟的基础上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数字藏经洞”作为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以游戏科技生动再现当年万卷藏书的盛况……众多文博数字化标杆式创新,为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探出了新路。


宣传海报


打破瓶颈,技术助力文化资源“确权”


近十年的实践证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离不开“开放”,但“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文化遗产误用、滥用、版权纠纷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吴健表示:“其实,我们也很清楚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到市场上走访,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把敦煌的版权保护抓起来。这并不是数字化过程才导致的问题,只不过是数字化后,因为传播的广泛和深入人心,这种行为更加明显而已。”


好在技术演进为这些难题带来了破解之道,以区块链技术为主解决版权确权问题的方向成为业内热议话题。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的确权保护功能,让每一例素材的授权使用均可查证,保证版权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通过数字化平台,极大提高审批效率,既实现了素材库高效、便捷开放,也为素材管理和版权管理提供了支持。“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区块链在文博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底层技术支持数字资源的确权保护。”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郭锐介绍。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