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川如黛,水木清华,鱼翔浅底,姹紫嫣红......放眼八月的两当,一派万木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无尽的生机,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更来源于两当县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守护。
两当全景 摄影:崔龙
近年来,两当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全县之力,打造美丽县城、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在生态建设上硕果累累,先后获得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2023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县、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那汇集在绿水青山间的守护力量,让这座小城随着生态韵动的频率而愈加充满活力。
山更青
——全县林地总面积123076.72公顷,乔木林地面积为107588.0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37%,林木绿化率为84%。
天更蓝
——2022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9.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位居全省第十、全市第三,SO2、NO2、PM10、PM2.5浓度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更绿
——城区和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年均达到III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城区上下游水质全年均达到II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全县范围内无黑臭水体和不符合水环境功能质量标准水体,嘉陵江河省控断面达到II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水环境功能质量达标率100%。
地更净
——县内无严重土壤环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安全可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两当县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优先、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两当县城 摄影:杨晓
在“山水园林之城、红色传承之城、立体通透之城、健康养生之城”发展定位的指引下,一步步完成从贫困县到康养宜居县城的蝶变。
通过实施城市“双修”,聚焦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生态体系和民生保障,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品质内涵。走进两当县城,就好像走进一座“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杨店镇灵官殿村陈沟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摄影:
何玉瑞
看两当县乡村,水泥硬化道路四通八达,沟通着群众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林荫小道优美静谧,串联起一座座美丽庭院;乡村图书馆、农家客栈、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美丽乡村建设让基层社会治理功能日益完善,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生态美”与“百姓富”在绿水青山间共生。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行走在两当乡村,处处是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
八月的乔河,村头巷尾鲜花绽放,步道曲径通幽,停车场宽敞平整,一户户农家院、一个个小广场、一条条水泥路正在变成赏心悦目的乡村美景。
说起生活环境的变化,村民庞凯龙高兴地说道:“这两年农村发展得挺快,村内绿化很好,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既美观又遮阳,而且乔河村大力发展农家乐及农家客栈,来村里旅游、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从机械轰鸣、粉尘漫天,到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产业遍地开花,曾经的工业小镇西坡摒弃了传统发展模式,正发力向农业特色产业多元化、长链条方向迈进,“生态饭”越吃越香。
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山深处的广金工作站依托好环境、好资源,按照“三养一药”、“八有”山地立体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香菇、土蜂蜜、天麻、西洋参等特色品牌农产品,实现了村富民强。
如今,一个个“借绿生金”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逐绿而行的两当以更强力度、更高水平、更实举措、更大魄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记者:何玉瑞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