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由甘肃省科协、甘肃省教育厅、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妇联共同主办的第37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甘肃科技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集知识积累、技能培养、探究性学习于一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活动。经过多年持续举办,活动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历届全国大赛中获奖数量连续排在西北五省(区)前列,已成为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省14个市州中小学和省直部门主管的有关学校组成的18支代表队参赛,收到作品465项,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两个大类。大赛除竞赛活动外,还将举办科技辅导员论坛、科学家精神报告会等多项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270余名参赛师生、专家评委和上千名中小学老师、学生参加。
我省将不断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场馆和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推动以“科普资源进校园、学生进科普阵地”为内容的“双进”服务“双减”行动,加快构建校内校外相互促进、有效衔接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积极营造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位于甘肃科技馆一楼的第37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集中展台上,两枚型号为YZ-2、YZ-2-B的探空火箭,一高一矮,高的是改进型,内有摄像头、定位器……
背景墙上关于该项目介绍中“探空火箭‘环宇推进2号’的研制及成功发射”几个字很是醒目。
天水市第七中学八年级(3)班的武同真同学,把他2022年天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特等奖项目带到了兰州。面对络绎不绝的观众,少年用稚嫩的声音不厌其烦地讲解,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上。
这个14岁少年,用执着完成了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创举,也坚定了他将来投身航天事业的信心。
“这孩子小时候没有啥特别爱好,就是喜欢读一些《流浪地球》《三体》这样的书,上初一后才渐渐对航天感兴趣,于是就买来《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以及战斗机、潜艇、坦克等等作结构分解。”武同真的爸爸说。
“北斗”指路、“祝融”探火、“嫦娥”揽月、“天和”遨游星辰……这几年中国航天成就举世瞩目。
受此影响,入读初一的武同真对航天着了迷,通过新闻、短视频、科创论坛等途径如饥似渴地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航天知识。
“光有爱好还远远不够,必须得动手实干,课余时间找来图纸搞设计,然后找加工厂加工,再回来组装,我的课余生活多彩有乐趣。”武同真说。
火箭的固体燃料采用“硝糖燃料”,燃料配比是经过多次试验后最终确定的:硝酸钾64.5%、蔗糖34.5%、三氧化二铁1%……
火箭发动机壳体用PPR热熔管制作,发动机外径¢18.5mm、内径¢14.5mm,将燃料柱装入发动机后,其尾部用E44环氧树脂密封,待环氧树脂凝固后以小型螺丝加固,发动机总长155mm、重量80克。
火箭箭体用PVC管制作,发动机装入箭体时用铁氟龙隔热层进行隔热,防止燃料燃烧时产生高温,箭体过热使尾翼黏合处融化,并用螺丝与箭体进行连接固定。制作完成后火箭总长293mm,箭体直径为¢26mm,火箭起飞质量为196克。
火箭发射地点选择在城郊的一片空地上,发射时使用无线远程电子点火装置,一切就绪后以10秒倒数计时点火,火箭成功点火升空。
“火箭发射那天,推力强、速度快,高度也很理想,持续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我特别高兴。”武同真说。
此后,他在对发射视频进行分析时发现,虽然火箭发动机燃料的燃烧及发动机推力的验证和火箭气动外形的验证都达到了试验目标,但火箭飞行时并非直线运动,只是曲线幅度较小,这应该是配重的问题。另外,火箭飞行时出现了一点角度偏差,这是发射场地地面倾斜不平造成的,今后发射火箭时须重新选择场地。
探空火箭“环宇推进2号”的成功发射,为他下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与发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他对航天的兴趣更加浓厚。
梦想着高考后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航天专业的武同真坦言,初一、初二年级全班60人,他的学业成绩始终保持前三,眼下正处于培养兴趣、掌握知识的阶段,现在他还造不出卫星和探测器,只有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想后面的事,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像孙家栋爷爷那样的幕后工作者!
沉浸在浓郁的兴趣和梦想中,武同真自由畅想中国航天和未来世界,一颗颗名为“科学”的种子,已在少年心中发芽、成长!
记者:武永明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