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烟雨绿渐浓,梨花风起正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为,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美好如约而至。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回到地下洞中,喜阳的小鸟来了。三候虹始见:清明时候,雨水常有,雨过春深,则见虹霓,七彩霓虹定格春日胜景。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烟柳垂空……如此春色,仿佛不做点什么,便是对这大好光景的辜负和浪费。所以有了“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快意,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乘兴而去,有了“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闲情雅致……
而清明,又不仅仅是一个气清景明的节气,它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富有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追念先人,缅怀英烈,或在坟茔前献一炷香,或在门楣上插一枝杨柳,或在风中静听纸鸢空鸣,或在网上遥寄一束花……在中国人心里,清明祭奠延续的不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而是感怀每一个在时光里走过的人,追念那些曾成为炬火的生命,那些曾照亮过我们前路的星星,那些曾为了我们如今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贤英烈。在礼敬祖先时慎终追远,在踏青游春中感悟生命。折菊扫墓,追思故人,清明,有着浓浓的伤感;迎风踏青,看花赏景,清明,亦有着淡淡的欢欣……
清明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正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万物生长。乡村原野,青梅如豆,柳叶如眉,艾草碧绿,青团飘香,目之所及春色盎然;田间地头,蝴蝶飞,孩童闹,农民朋友正在用辛勤的双手绘就最美的“春耕图”。
清明时节,正是一年春好处。愿你我,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慎终追远,且惜春光;不负生活,不负自己。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柴小艳
海报丨奔流新闻首席插画师 李雨桐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