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观陇)工匠者,乃精雕细琢之人

来源:中新观陇 2022年02月12日 浏览量:

近日,兰州市人社局印发《兰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实际上,不仅在兰州,甘肃近年来持续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甘肃已评审35家国家级、8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32家为双挂牌)。从地域来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集中在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临夏等地,省会兰州有34家占总数的40.48%;从行业来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侧重于电工、焊工、钳工等重工业生产一线。

“技能大师,为什么是他们?”带着疑问,中新网记者采访其中有代表性的技能大师,以及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探究竟。

位于嘉峪关市的酒钢集团高压焊工杜钧,在50℃环境下工作20多年,承接过诸多急难险重任务,焊过的焊口100%合格、无一返工,并创造多项行业纪录。

他先后完成50多项焊接工艺研究和焊接技法革新项目、70多项技术攻关,提出190多项合理化建议,总结提炼的焊接法与技术绝活,应用于实践,为企业创造效益5000多万元,成为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的首席技师。

甘肃于2018年就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采取“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经过36批评价,全省218人通过“绿色通道”获得高级职称,一线技术工人杜钧就被评为“工人教授”,他也成为上述“双挂牌”的技能大师之一。

甘肃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罗辉说,评审以杜钧为代表的大多数重工生产线技术工人,与此前甘肃省“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有关。接下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甘肃将扩展技能大师的申报范围,继续巩固重工业技能发展的同时,还要开拓非遗文化、生产生活等领域的技能人才。

“甘肃2021年首次开展乡村振兴技艺传承、民间绝活等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罗辉介绍说,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单位必须具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能为工作室提供场地、人员、设备、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能支持工作室开展项目建设和成果产出。

在兰州从事牛肉面行业30多年的梁顺俭认为,拉面技术只是最前端的表象,其背后还要懂得精选食材、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知识。他曾多次被外派交流兰州牛肉面的饮食文化,“止步于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的快餐解读迟早要过时,反而是眼光放长远、挖掘这碗拥有百年历史的面食文化才是长久之计。”他说。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存在认同感和获得感普遍不强的问题。

这一点在徐文霞身上就有所体现,出生福建在兰州生活的她以茶商为起点,有着“生意人”的标签,却因偶然以茶为媒,根植甘肃文化,教授数千名学徒掌握茶技能,传承茶文化。因此,她于2020年由甘肃省人社厅获批挂牌“徐文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该省首个茶学方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徐文霞说,身份认可、资金补贴,以及其传承平台搭建、特色宣传活动、关怀关爱政策等方面,均受到甘肃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她对于自己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成为茶艺师,从而获得可观收入。

甘肃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史永斌说,该省向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鼓励技能创新与发展,此举旨在通过社会待遇的提升,让技能人才获得职业认同感。

由此看来,无论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杜钧,还是专一行精一行的梁顺俭,甚至是授人以渔的徐文霞……从业于不同行业的技能大师,均以匠人本色潜心钻研。可谓“工匠者,乃精雕细琢之人。”(张婧)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