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昆仑——向曾经参加《西北高原边防纪行》摄制组的战友们致敬!

来源: 2019年02月26日 浏览量:

昆仑山,高上天,冰峰哨卡入云端。——“只要站在这里,就有英雄的传奇……”这是人们对喀喇昆仑高原边防军人的一种赞颂和敬仰!20年前的1999年5月,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新闻部《军事报道》组成的记者采访组一行11人(吕永泰、臧新庆、李治林、秦宏、卜发友、王生朝、王爱林、王锋、高敏洁,包括2名医务人员),登上“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和“世界屋脊”的西藏阿里高原边防,采访在那里守防的高原边防军人。

5月1日,我们随新疆军区汽车29团的一个高原运输车队从叶城县新藏公路零公里出发,翻越了库地、麻扎、阿卡子、八一和界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6座,创过了4道冰(湖)河,来到普兰、扎达、波林、且坎、扎西岗、班公湖、库尔那克堡、空卡山口、天文点、神仙湾等10多个边防一线哨所和兵站、机务站,每到一处,都被高原边防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卫士精神所感动。喀喇昆仑山丛草不生,空气稀薄,氧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是喀喇昆仑山的真实写照。现在守防条件虽然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但守防官兵到一线点位执勤巡逻,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不会改变。

在昆仑山采访,虽然缺氧,头疼难忍,但我们并不可怕,因为战士们能忍受的,我们也一定能忍受,最怕的就是车况不好,20年前上昆仑山是什么概念,219国道包括去边防一线的道路确实很差,且车况又不好,当时,南疆军区的保障任务很重,保障我们采访的是一辆三菱车和一辆北京吉普,随说还有一辆三菱车,但常年跑长途,全身都是毛病,一路上,就是这个老三菱车出的故障和毛病最多。我记得,到了叶城,我们新闻部主任郜名芳给我打电话说“你们到了康西瓦,一定要到烈士陵园去祭奠,这样一路上车不会出毛病。”按照郜主任说的,我们特意从山下带了几瓶“伊犁老窖”酒,准备到山上祭奠烈士。5月3日,一早我们从赛图拉(三十里营房)出发,前往空卡山口边防连,中午路过康西瓦,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快到烈士陵园两三公里时,三菱车发动机上的一根皮带断了,车辆无法前进,我们只好走路到烈士陵园,向长眠在昆仑山的革命烈士进行祭奠。驾驶员小刘修车耽误了三个多小时,当天赶不到空卡山口边防连,晚上只好住在红柳滩兵站,这一天,由于车出毛病没有按计划完成行程,挫伤了我们的情绪。兵站站长给我们开玩笑说“上昆仑要当硬汉,什么样的人才算昆仑硬汉,神仙湾站过哨,死人沟里睡过觉,班公湖里洗过澡的人,才算昆仑硬汉!”说着,大家都笑了。

到昆仑山采访,还有一个最怕的就是冰河陷车。曾经出现过高原汽车运输兵,由于车陷冰河加之暴风雪得不到及时救援,驾驶员被冻伤冻死的事实。所以,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落后的保障条件,曾给喀喇昆仑和阿里高原守防官兵带来了不少辛酸泪!

这是去空卡山口边防连和去库尔那克堡、班公湖边防连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洼地冰湖,海拔4900米左右,经过一个冬天,就形成了5米多深的冰层,年年都如此。我们在这里陷车的惨状,大概是5月17日。前一天,我们结束了阿里防区的采访,住到了多玛兵站。第二天(即5月17日)一早,我们从多玛兵站出发,兵站的同志给我们带了足够的干粮。中午赶到红山河机务站采访,结束后,按机务站官兵指划的路线,我们从红山河抄近道前往空卡山口边防连。下午5点半左右就到陷车的这个地方,此地距空卡山口边防连还有45公里左右。当时,我和王爱林、臧新庆坐在一辆北京吉普车上,走在最前面,驾驶员叫王祥,是边防13团团长的驾驶员,开车技术很好。当时我提醒他不要走前车压过的路,冰上有消冰淤水,话音未落,车头就栽进冰窟窿,顿时,车里进满了水。紧接着后面跟的是小刘开的三菱车,他的本意是要靠近营救我们,结果未走到跟前,他的三菱车也被陷入冰窟窿。

记者秦宏急中生智,取出上山时一个地方朋友要他在高原做试验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进行连接通话,有信号。就是这部电话救了我们。与山下部队取得联系后,团长通过电台,指示空卡山口边防连连长葛雪亮带车带人前来营救我们。

空卡山口边防连连长葛雪亮在救援现场

空卡山口赶来营救车

图为记者臧新庆和驾驶员小刘和王祥

车陷冰湖,孤立无援,我们的心情特别复杂,真是叫天天不应,拍地地不响啊!车上带的一部电话单机被另一组记者带走了。这是记者吕永泰沉重的心情和面孔。

记者王爱林

记者秦宏、卜发友

记者在采访

记者卜发友、王生朝在神仙湾边防连

记者吕永泰在天文点边防连

医务人员小袁和小寇

记者途中吃干粮

记者臧新庆和神仙湾边防连连长童兵

记者秦宏

记者吕永泰

记者途中吃干粮

记者高敏洁和臧新庆在天文点边防连

吕永泰在天文点边防连

记者在界山达坂留影

记者臧新庆

记者秦宏

记者卜发友在神仙湾

记者王爱林

记者秦宏

秦宏用海事卫星与山下部队联系救援

记者吕永泰在天文点边防连吸氧

甜水海生活的藏族人

记者王生朝

记者李治林

甜水海的藏族人

       这些年来,做为一个军事电视记者,每上一次昆仑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尽管高原很艰辛,但那里是一片由边防军人守卫的精神高地!尽管后来我上昆仑山采访还遇到过不亚于这次的困难,但忘不了的还是1999年这一次。尽管现在昆仑山守防官兵的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要到喀喇昆仑和阿里高原采访,依然要付出代价!一晃2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我们《高原边防纪行》采访组的两名记者臧新庆和王锋,已离开人世,让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怀念他们吧!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