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国之本在家

2018-10-12 15:57:4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20181011

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文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思想解读人王杰:

人生天地间,我们都不是凭空而来,我们人人都有父母,有父母就有家,父母在,家就在。

家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家,家还是最小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个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同样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家与国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曾分离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国情怀、家国逻辑。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就是常言,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这其实是一整套的、具有实践性的、美好社会的建设纲领。那么在这个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天下、国、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因为话说回来,个人他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结果。

在这儿呢,我们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那个小英雄司马光他沉着、勇敢、砸缸救同伴这个故事,从北宋的末年一直讲到今天。但是,我们在今天留下来能够看到的出自司马光的文字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司马光他提自己砸缸救人这件英雄事迹。在司马光自己的记述当中,在他的记忆当中,最重要的,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往事是什么呢?是青核桃的故事。

当时司马光只有五六岁,他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很多,然后姐弟两人就在一块儿玩,他们想要把那个青核桃去皮。我们知道青核桃外头那个皮其实是很难去的,司马光和他的姐姐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那个青核桃的皮剥下来。然后姐姐就很气馁,姐姐就有事走了。就剩下司马光自己,对着这个青核桃“运气”。这个时候呢,他们家有一个老仆人过来了,老仆人是有经验的,老仆人就弄了点热水把这个青核桃烫了烫,然后就把这个青皮剥下来了。剥完了这个核桃皮,这个老仆人就走了,剩下司马光,五六岁一小男孩就在那儿摆弄这个青核桃玩。这时候姐姐回来了,问是谁剥的?司马光小朋友就特别得意地仰起脸来说,是我剥的呀。然后他爸爸就把脸给沉下来了,说我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你呢,就是刚才这个过程我从头到尾都看到了,小孩子怎么能够说谎呢?因为父亲当时喊了一声,小孩子不能说谎,所以这件事情就深深地烙印在司马光的思想里边。

多年以后,司马光在一封信里边写到了这件事,他自己说,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撒谎吹牛了。不说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司马光从父亲那儿得到的教诲。诚实的“诚”这个字,在成年之后司马光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说过,诚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因为你有一颗挚诚之心,那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本着挚诚之心,以最诚实的态度对待别人,对待自己,不隐瞒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这个是司马光一辈子做人的原则。

而且后来司马光有个学生要离开老师的时候,就来问司马光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能够作为座右铭的东西?司马光想了想就说,如果你一定要一个座右铭的话,那么就是诚实的“诚”字吧。学生就问他怎样才能做到诚,司马光就说,从不说谎开始。司马光践行诚实践行了一辈子,他确实是做到了,同时他把这个美好的种子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后辈。而这颗挚诚的种子是在司马光童年时期,当他在摆弄青核桃的时候,当父亲大喝那一声的时候就种下了。

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爱子,教之以义方。”这个是出自《左传》的,“方”就是道,“义方”就是道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就是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那就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我们知道,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隔了(约)1500年,可是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父母之爱。在这两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两出人伦惨剧。

在《左传》当中,说出“爱子,教之以义方”的是前卫庄公时期卫国的大臣石碏。那石碏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因为他看到,卫庄公正在以一种不符合道义的方式爱他的小儿子州吁。州吁好甲兵,就喜欢武器,喜欢舞枪弄棒,然后州吁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拨亡命之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让州吁再这样下去的话,恃宠而骄,那必然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卫国政局的动荡。于是勇敢的老臣石碏就站出来对庄公说:“爱子,教之以义方。”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儿子的话,那你应该用道义来引导他。石碏甚至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就说如果你真的想废长立幼,想立州吁为太子的话,那你现在就赶紧把这件事定下来,不能老让这个事情不明不白地这样下去。如果是这样下去的话,那你就是在害州吁,你是在自取祸患。但是卫庄公又是一个非常胆怯的人,废长立幼这样公然违背礼法的事情他不敢做,于是他就继续糊涂地爱着州吁。

我们看到卫庄公的爱是一个非常怯懦的爱,仍然纵容州吁发展自己的势力。结果怎么样呢?庄公死了之后,太子即位,很快就被州吁干掉了。那么州吁呢?他能踏踏实实地做卫王吗?州吁就被卫国人给杀掉了。两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得到好死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卫庄公用违背道义的错爱杀死了他们。

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就是像卫庄公这样的糊涂的父亲,又好像真是史不绝书,所以就有了后面这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那么这位糊涂的父亲是谁呢?这位糊涂的父亲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石虎有太子,名石宣,但是石虎更爱他的小儿子石韬。于是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就给了太子石宣和小儿子石韬以同等的机会,让这两个儿子轮流处理国家大事。他自己做一个甩手掌柜,乐得清闲。这问题就来了,石虎的这个决定就让当时的大臣申钟感到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于是他就对石虎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你不用道义爱你的儿子,那你就是害了他们。结果最终是石宣杀了石韬,然后石虎又杀了石宣,兄杀弟,父杀子,人伦惨剧,莫过于此。

为什么“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悲剧会不断地发生?因为溺爱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教之以义方”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你得分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义方”,然后你还得动脑子分析,花力气学习,你得弄清楚什么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我们必须要学习,我们必须要动脑子,必须明白“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我们要努力学习“教之以义方”,给孩子正确的爱。

思想解读人王杰: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所以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要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咱们每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不断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就不断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着父母的影响。《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不教,父之过”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严格家教的案例。我们今天熟知的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都是古人严格家教的案例、典型。古人说的严父出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好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子孙后代。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容易懂的。直译过来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一个“积”字,积就是积累的“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量变会促成质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这“余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这个余庆就是,往上说、往大里说,家庭要为国家培育栋梁。那么往一般的普通人家说,那就是这个“余庆”首先是家庭里涵养出来的和睦之气。而这个和睦之气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安心地颐养天年。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么“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殃”又指的是什么呢?往大处说,历史上的悲剧不少。杀父弑君,家庭不睦的;父子成仇,兄弟阋墙,妻离子散的。那么再往小处说,那种小的矛盾积累在一个家庭里,它会让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愉快。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地度过这一生。而我们知道,其实生命来得多么宝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最基础和最坚固的,它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底色。正直、善良、有崇高追求的父母会培养出来积极上进的好孩子;而那些好吃懒做,惯于偷奸取巧的父母就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没有上进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思想解读人王杰:

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是我们做儿女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行为习惯,家风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重视家风。

那么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等方面,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的价值。那么这些家风、家训,让他们的儿孙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那么说到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他鼓励我们,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我们听到了杨善洲女儿谈杨善洲的家风。其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也是非常地严格,据齐心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工作非常地繁忙,但是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他还愿意花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去照顾孩子。他把这看作是天伦之乐、人伦之乐。每次晚饭的时候就是习仲勋同志教育孩子的最好时间。习仲勋同志还会单独找出时间与孩子们一对一地交谈,他把这看成是一种人伦之乐。

这里还有一封家信,是习近平同志2001年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信是这么写的:“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家风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根,家风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魂,家风是一种情怀,家风是一种积淀,家风是一种信仰,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热门评论
下载爱民航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 2018-10-24 09:37:07
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8-10-23 10:47:16
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 2018-10-22 11:23:18
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 2018-10-19 19:27:47
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10-18 18:27:46
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8-10-17 17:10:40
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8-10-16 17:39:46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 2018-10-15 09:21:44
第四集:国之本在家 2018-10-12 15:57:42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 2018-10-11 15:11:44
没看够!下载个爱民航呗!
爱民航 快乐出行,有我相伴 立即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