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各地要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在科技赋能中推动农业增效益。在我国粮食实现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需要各地更加重视科技赋能,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各地要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抢抓农时,扎实有序推进秋收、秋种、秋管各项工作,千方百计落实小麦播种面积。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各地要逐一抓好抓实。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品质。要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监测方案,种出更绿色、更健康的农产品。要锚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目标,兼顾产量和产能,兼顾生产和生态,兼顾增产和增收。
在政策支撑中推动农民增收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让农民实现持续的增收。对此,各地要落实各方面的惠农助农政策,解决农民在粮食生产的中燃眉之急。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金融机构要量身定制各类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坚持把好政策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各部门要加强对补贴申请、拨付全流程监督,让每一分惠农资金都用在农户身上。各地要探索创新机制,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要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鼓励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集体资产管理,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支持农业投入重点投向制约优质产能释放的短板、弱项上,避免重复投入。
在乡风文明中推动农村增活力。在推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要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乡村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在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上下功夫。要消除“各自为战”的局限,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有效破解单个村庄规模小、资源散的发展瓶颈,探索出从“单点振兴”到“全域共富”的有效路径。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家风家训传承、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让农村既有田园牧歌的乡土韵味,又具备现代文明的便利活力,朝着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不断努力。
 
 
记者:张闲语
来源:中国甘肃网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