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版图书】
少年筏子客的抗战故事
游客在黄河兰州段乘坐体验羊皮筏子 邢广利
刘虎
一
小说《少年筏子客》通过筏子客将黄河和长江连接在了一起,还原了日军轰炸下的兰州百姓日常生活,挖掘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单纯只为谋生的筏子客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
但凡到过兰州的人,一定听说过羊皮筏子,听说过“小小羊皮筏,逍遥赛神仙”的民谣。很多人可能还亲身体验过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水上运输工具。
可是,恐怕就鲜有人知道了:“羊皮筏子赛军舰。”
小小的羊皮筏子可赛军舰?太夸张了吧!
不是夸张。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疯狂的封堵几乎切断中国军队的石油供给,当时中国唯一的石油产地玉门位于河西走廊,如何把汽油运到抗战重地重庆深深地困扰着当局。一个偶然机会,油矿负责人在兰州看到了羊皮筏子,他灵机一动:能否用羊皮筏子把汽油运到重庆?
这个想法一出,有些市民都以为是在开玩笑。
但是,那群自幼生长在粗犷苍茫之地、奔波于大河上下的筏子客明知风险很大,却义无反顾地放下个人生计。经过一番调研,他们确定由陆路把汽油运到广元,再由羊皮筏子经嘉陵江下重庆,靠着坚忍不拔的勇气和超越常人的智慧,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
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心灵成长,个体内心的矛盾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物的成长必然受到家庭出身、社会环境、个人素养及生活阅历等的影响。我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后,首先确定了4个少年形象,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出身的孩子,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少年群体。
主人公生子出身书香门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日军轰炸中家破人亡依然坚持“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他在饥肠辘辘中四处找活干,希望靠劳动养活自己。为此,他果断当筏子客,去银川、包头以及后来去重庆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中国社会图景,最终在进步少年乔云飞的影响下,结束筏子客生涯去了陕北。
石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父母去世后,无家可归的他和弟弟土墩当了乞丐,逐渐成为头领。他只讨饭,不偷不抢,但胸无大志,沉湎于当乞丐的“乐趣”之中,直到土墩在日军的轰炸中去世,他才幡然醒悟,随即追随生子当了筏子客。
大宽是一个普通的兰州少年,因饭量大,缺钱,吃牛肉面只吃比较扛饿的“大宽”而得名。他喜欢知书达理为人厚道的生子,但不理解生子的内心,甚至在包头因为生子帮助遭盗窃的女子差点被小偷伤害而责怪他。在和生子长期相处中,他意识到生子是一个应该去干大事的人。
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的乔云飞,家族产业在日军入侵后遭到破坏,搬到南洋后依然受到日本人的盘剥,他们意识到唯有民族独立才能发展。他的出现,帮助苦苦思索中的生子找到了方向。
这部小说中人物虽然是主体,但更大的主体其实是两条河流。
三
书写黄河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斗胆写一部新的黄河文学,我最初便定了一个原则:直面黄河,直面嘉陵江,把它们作为和主人公们一样的角色,和故事中的人物相依相伴、融为一体。如何避免将黄河和嘉陵江脸谱化、概念化、象征化,防止掉进主题先行的陷阱,是我创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黄河是一条极其复杂的河流,流域内不同地段孕育滋养出的人文图景也风格迥异。嘉陵江同样如此。
作为地质工程师,我抵达过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很多地段。为了详尽描写筏子客们在湍流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详细查阅、调研筏子客的漂流路线后,我将本书中的背景设置于黄河兰州段到包头段,嘉陵江设置在广元段到朝天门段,运用大量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及地貌地质学知识,分别在不同河段设计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具有不同特征的水流对筏子客造成的种种阻碍,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旅程因险象环生而充满斗志、激情、想象和张力,形象化、科学化地塑造两条河流,以期让读者知道,地球是一个生命体,纵横交错而紧密相连的山川河流就是她的肌肉、骨骼、血脉、毛发和经络。
四
如今的羊皮筏子早已不再是生产工具,而是成为一种休闲娱乐项目。每当看到游人乘着羊皮筏子快乐地在黄河中漂流,我会十分感慨。《少年筏子客》讲述的故事仿佛被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但我坚信,它如同在我身边汹涌奔流的黄河一样,既古老又新鲜如初。在这条大河中,那群驰骋在黄河惊涛骇浪中的筏子客,早已把自己熔炼成华夏脊梁的一部分。
我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无论生子与黄河鲤鱼的斗智斗勇,还是在日军轰炸下兰州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由此激起的斗志,包括开篇处那枚落在生子眼前意外没有爆炸、后来偶然被挖掘出来的炸弹都真实存在。作品中我还运用了大量兰州方言,描写了当时的兰州市井生活,重现时代中的地域风貌。
希望此书能让更多乘着羊皮筏子的当代游人知道这群深晓民族大义、在国家危难时刻勇立涛头的筏子客的故事,欣赏到他们在黄河和嘉陵江惊涛骇浪中的雄壮之舞。
那是历史之舞,现实之舞,未来之舞。
(《少年筏子客》,刘虎著,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文系长篇小说《少年筏子客》创作谈,有改动)
来源:每日甘肃网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