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甘肃成县的青山间,猕猴桃藤蔓攀援、淫羊藿药香浮动、椴木菌棒整齐排列、梅花鹿在林间悠闲踱步……一幅“林中有药、林下有菌、林间养蜂”的立体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青山之间龙凤山林场毛川林区林下经济示范点(陈争强 摄)
近年来,成县依托150多万亩林地资源,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林下+”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绿色银行”,2024年以来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6.24亿元,带动3.2万农户人均增收32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甘肃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成县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积极探索流转、入股、托管等合作方式,引导林区群众大力发展林副产品经营加工,着力盘活用好森林资源,探索出“国有林场+村集体+农户”“家庭林场+合作社+企业”等多元联结机制,破解资源碎片化、经营低效化难题。
龙凤山林场毛川林区林下经济示范点立体药材套种(陈争强 摄)
在宋坪乡猫川村,龙凤山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将982亩集体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村民以票入股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龙凤山林场场长贾建民介绍:“我们引进淫羊藿、重楼等17种适生药材,建成350亩示范基地,带动4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林场依托尖山子省级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开发“森林康养+中药材观光”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实现“林下种药”与“林间赏景”双增收。
硕果累累的林下五味子种植(陈争强 摄)
二郎乡则以“场企融合”破局,推动林下经济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延伸,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赵坝林场联合汇森林业公司打造林副产品加工中心,建成12000棒椴木木耳、800桶天麻种植基地,并开发栓皮、竹子等原生资源加工链。“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户参与种植务工,村集体通过原料收购和分红积累资金。”林场负责人贾新春算了一笔账:2024年基地吸纳2000余人次务工,发放劳务报酬超20万元,村集体增收17.5万元。
在宋坪乡格楼坝村,陇南运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艾草加工厂,将2000亩林下艾草转化为艾条、艾绒、鞋垫等40余种产品,年加工量达40吨,远销全国。“我们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带动1000余户年均增收1.5万元。”公司负责人马三运说。
成县宋坪乡梅花鹿特色养殖(陈争强 摄)
林下养殖同样亮点纷呈。赵山万物生养殖农场负责人庆文渊从吉林引进30只梅花鹿,利用50亩林地种植苜蓿、玉米作为饲料,目前已繁殖幼鹿13只,收割鹿茸8公斤多,综合算下来,已经实现增收30多万元。“林间空气清新、食物天然,鹿茸品质高,市场供不应求,到年底还可以再增加20只左右小鹿,再割一茬鹿茸。”庆文渊说。二郎乡则依托“天然蜜库”资源,发展林下养蜂6500余箱,年产值突破260多万元。
成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将科技贯穿于林下经济全链条,与高校合作建立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基地,筛选出适宜林下种植的淫羊藿、猪苓等品种,推广“公益林+中蜂养殖”“经济林+魔芋种植”等10余种生态循环模式。
“过去林下种植杂乱无章,现在通过标准化技术培训,亩产提升30%以上。”宋坪乡农户杨兴平感慨。他种植的13亩淫羊藿,2024年收入达3万元,加上猕猴桃、天麻等套种收益,年总收入超5万元。目前,全县建成林下经济示范村10个,示范点34个,发展地产药材、特色养殖、食用菌栽培、林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林下经济,加快产业转型,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双向通道,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成县落地生根,实现了每亩林地都是“绿色存折”,每片绿叶都在“生息增值”的美好愿景,让更多群众端稳“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记者:刘建军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