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与黑河中游的交汇处,高台县治沙人总爱指着远处的沙丘算一笔“时间账”:十年前,胭脂堡滩的流沙每年向南推进数米,压得村庄喘不过气;如今,站在沙丘制高点望去,草方格织就的“金色铠甲”裹住沙丘,梭梭、红柳在网格间舒展枝叶,输水管道如银线穿梭,将6万亩荒漠绣成了望不到头的绿毯。
这片地处河西走廊的沙区绿洲,曾被332.06万亩沙化土地和539.58万亩荒漠化土地“包围”,占县域面积超八成的沙患,既是生态考题,更是生存挑战。如今,高台人用铁锹与智慧作答,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写下了沙退绿进的生动注脚。
固沙先固水,科技破难题
“沙丘上种树,得先跟沙子‘约法三章’。”高台县治沙推广站干部陈占伟蹲在草方格旁,手指划过扎实的麦草:先铺1.5米见方的草方格锁住流沙,再在网格中栽梭梭,最后铺滴灌带送水——这套“固沙-栽苗-输水”的组合拳,让成活率从过去的不足三成跃升至七成以上。
为解沙地缺水的“卡脖子”问题,高台人在荒漠里建起“水网矩阵”:黑泉镇胭脂堡滩2座4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如同“大水缸”,50座500立方米的蓄水设施像“小水窖”,93.5公里的输水管道织成“毛细血管”,将黑河水引到沙丘顶端。在最大的风沙策源地西沙窝风沙口,无人机吊运稻草精准投送,沙障机日均铺设30亩草方格,效率是人工的15倍,曾经的“人海战术”变成了“人机共舞”。
图为高台县种植的防沙林带。杨艳敏 摄
治沙亦治穷,绿富两相宜
在三桥湾林场的果园里,早酥梨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谁能想到,这片年产20多万斤鲜果的宝地,十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戈壁。“400亩经济林,20多个品种,既固了沙,又鼓了腰包。”林场负责人算起账:光果树收入就有8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
高台人深谙“绿起来才能富起来”的道理。他们在交通干线旁种葡萄、梨等,在荒漠里栽早酥红梨,9.73万亩经济林年产5.3万吨林果,产值达2.1亿元。甘肃共裕农牧公司把3000亩戈壁滩改造成梨果园,金河湾产业园种植3000亩艾草固沙,“沙窝窝里长出金果果”成了生态经济的真实写照。
图为高台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正在维护树木。杨艳敏 摄
众人齐栽树,戈壁变绿洲
“爱聚张掖植绿意”公益项目的公示牌前,志愿者们正挥锹栽下梭梭苗。高台创新建立“财政投+项目扶+社会捐”的多元机制,1.37亿元“三北”工程资金作引导,中华慈善总会的公益项目来助力,吸引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加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沙合力。
近十年,高台县累计营造林52.23万亩,工程固沙5.5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及围栏148.9万亩,有效遏制了风沙南侵,守护了黑河湿地和高台绿洲。黑泉镇村民秦国红看着退去1公里的沙漠,笑着说:“以前屋里落沙得天天扫,现在风沙少了,庄稼也不受沙子欺负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图为高台县胭脂堡滩的梭梭林。杨艳敏 摄
夕阳西下,胭脂堡滩的梭梭林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这片曾被黄沙统治的土地,如今蜕变为万亩绿地。高台的实践证明:治沙没有捷径,但只要把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一起算,荒漠就能变成绿洲,风沙就能化为甘露,在河西走廊上续写更多“绿进沙退”的传奇。
记者:杨艳敏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