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古长城遗址。400余年相伴相守,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这里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修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的明长城新边东起点——索桥古渡口遗址索桥堡。近年来,景泰县积极行动,通过完善保护机制、争取专项经费、加固维修、设置围栏等一系列举措,让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得到有效保护,重焕生机。
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长城文保员化雪岭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村级文物保护员,文物保护就是保护咱们的索桥古渡口遗址,平时就是每周最少一次开着自己的车到遗址和周边转一下,看一看这个遗址的墙体是不是有损坏,还有长城周边有没有人为挖沙或者是取土情况,如果有的话,我们要及时上报,配合相关单位进行处理。现在索桥古渡口的周边环境,相对而言比以前就好多了。”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景泰县,县境内有明长城遗址总长约70公里,现存墙体48段、烽火台100个、敌台35个、关堡5个。当地明长城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独特历史价值。
多年来,围绕着长城保护主题,当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社立体保护网络体系,在有古长城遗址的村社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小组,聘请文物保护员近百名,为更好地保护古长城遗址提供了保障。
景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曾海龙表示,“全县有文保员96个,每年培训一次。我们实施了文物保护的项目,对长城本体、烽火台进行物理隔离,做一个基础性的保护,对文物本体有风雨侵蚀和脱落的这种现象进行一个修缮保护。我们把全县境内69.285公里的长城逐步地围了起来。”
截至目前,景泰县近千米明长城本体、3个烽燧遗址已完成加固维修,4000多米长的围栏、20余个标识牌和安全提示牌已投入使用,县境内近70公里明长城遗址、百处烽火台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景泰县长城保护研究会会长石延荣说,“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认为保护好长城,特别是我们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对于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我们景泰的历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再一个就是长城文化,它所揭示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对于传承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一方面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郭刚
来源:新华社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