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②】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5-21 09:17:22 浏览量: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即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20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见习记者寇刚)2024年始,甘肃天水成为中国城市坐标系中的一个闪耀节点: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引爆全网;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2025年元旦,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及这座西北小城,“花牛苹果”“东方微笑”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数据显示,2024年天水市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25.6%,带动全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突破60亿元、文旅企业营收增长49.2%。在伏羲画卦的渭水河畔,这座拥有8000年文化史的城市,以年度出圈第一城的姿态,演绎着古老与潮流的交响。

带着“顶流”城市的标签,天水文旅产业乃至城市的全面发展迎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把多勋表示,以“留量”经济为目标,形成区域文化独特IP及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文旅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天水市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连笔快写,正在变得愈发急迫!

如何在“五大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文旅产业的现代叙事间作答两创文章?如何丰富文旅业态加速构建“快进慢游”格局?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化输出建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天水市,探寻“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过程中的“天水谋划”。

文化超一线城市作答两创文章

“天水之于国人,不只是一场麻辣烫的热烈奔赴,天水的文化底蕴才是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把多勋说。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古称成纪,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有着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不能只做原矿输出,要打造高附加值的精神芯片,这已成为天水的行动自觉。这座文化超一线城市正在以“两创”文章积极作答文旅新时代命题。

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是当地活化石窟文物的关键一步,通过数字化建设让每一位游客体验不一样的麦积山石窟。其中,麦积山大景区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数字麦积山”是项目建设的重头戏。

天水麦积山石窟(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数字麦积山”主要含壁画的数字化、塑像的三维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以洞窟实景+CG数字化的形式,重点展示麦积山石窟代表性石窟的艺术价值,全景式展现和解读麦积山石窟的恢弘气势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前正对主要洞窟进行整窟三维扫描并存档。”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说,“有朝一日,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将在数字世界里得到永生。”

大地湾彩陶是甘肃非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彩陶纹样在当地陶艺手艺人之间更是掀起一股临摹之风。

“我们的文创彩陶供不应求,以前糊口的手艺,没想到现在成了致富的技艺。”康晓龙是当地有名的制陶手艺人,现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安陶器烧制技艺天水市级传承人,对于这一变化,他总结为:“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的大地湾文化,让它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传承很有意义。”

复原车辆M14-2(央广网见习记者 寇刚 摄)

而在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里,“顶配版”西戎车舆穿越2000多年时空飞驰而来,青铜铸造的骏马引颈长嘶,金银错落的纹饰流淌着战国风华……博物馆的院落里,几架“战国豪车”并列,等待着游客“试驾”。

然而,在把多勋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

他说,天水作答“两创”文章,既要时不我待也要久久为功!天水文旅,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文旅收入,与其资源禀赋的潜在经济价值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差。

把多勋认为,在“大天水”文化空间建设和多元文化载体建设的背景下,应总体考量天水文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构建,以系统思维尽快补齐短板,同步考虑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赋能,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开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让天水文化禀赋拥有更多、更新的体验方式。

构建多元业态推进全域“慢游”

夜幕下的天水古城墙光影交错,全息投影重现着“陇上江南”商贸盛景。全域旅游布局正在重构天水旅游业态。

民俗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生态采摘园、休闲垂钓区、生态观光区、云海观光区……秦州区平南镇的苏湾民俗庄园旅游景区,正尝试以多元业态满足当下游客尽享悠闲时光的“慢”需求。

苏湾民俗庄园夜景(央广网发 董微微 摄)

苏湾民俗庄园管理人员董微微告诉记者,该景区还和周边多个乡村度假村联合起来,串点成线,帮助游客“慢”游天水。

几公里外的草莓小镇,颗颗熟透了的草莓静待采摘,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将农村的田园美景、农业生产实践、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农产品销售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游客全新体验。”草莓小镇销售负责人孙婷婷说。

为了丰富旅游业态,去年以来,天水市推出50余个重点文旅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文旅局副局长李星杰介绍,截止今年3月底,“畅游”天水旅游出行综合服务平台、“秦风藉源”高山草原游乐开发项目等17个文旅招商项目顺利签约。

清水县白沙镇温泉村一隅(央广网发 何婷婷 摄)

2024年开工建设的清水县白沙镇精品温泉民俗项目是天水文旅重点招引项目之一。

“选择清水,主要考虑到这里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甘肃梦谷文旅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朱雲渝说,“我们主要走高端路线,虽然民宿房间不多,但都按照精品打造,每间房间都带有独立的泡池。”

朱雲渝介绍,这一项目今年或可投用。

天水地热资源富集,温泉康养理应成为天水构建全域“慢游”的重要一环,但实际上,该业态长期不温不火成为当地文旅心中之痛。

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打造麦积、武山、清水温泉康养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

天水在康养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由温泉沐浴娱乐单一业态向综合型、立体型、多链条温泉产业集群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水地热开发不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勘察程度较低,地热能资源家底不清;基础性公益性勘察投入不足,难以带动商业性勘查和开发;开发利用层次低,不能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地热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现实到目标,天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跳出文旅看城市

市委市政府大院外地车辆免费停放、学校宿舍对游客开放、组织企业赴各大交通站点接送、免费发放天水文创及饮用水……去年,伴随麻辣烫的火爆,天水市一系列暖心举措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然而,如是做法也显现出天水市接待能力面临的新考验:当前住宿资源存在阶段性紧张状况,高端酒店供给相对有限,公共交通系统承载压力增加……天水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旅市场需求。

“我们在麻辣烫火爆后,就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招商,重点放在高端酒店、民宿项目上。”李星杰说,目前正在和多家酒店行业的知名企业对接洽谈,今年将落地建设一批高端酒店,以改善市内住宿条件。

“文化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产业化进程阶段、市场化进程深入的阶段,以及当下的‘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把多勋说,“全域旅游”不仅符合旅游业规律的发展要求,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跳出文旅看城市。应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输出进行有时序、有重点地打造,这是天水以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把多勋说。

2023年5月,天水成功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去年再次上榜“中国美好焕新城市”……天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早已拉开。麻辣烫的火爆,让游客在排队数小时之余还不忘频频点赞志愿者,这是对一座城市人民精神面貌的最佳褒奖,更是对当地“创城”付出的最好回报。

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文化输出方面,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根据规划,天水市将全面加强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卦台山保护利用,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伏羲庙数字化、马家塬遗址保护治理项目建设,推动天水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卦台山、苏湾民俗庄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天水最有价值的文化景点都在距离城市不远的区域,天水要抓住这一极佳资源层,形成多元文化资源组合基础优势,强化城市文化输出。”把多勋说,同时,旅游业在促进产业链延伸、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山地旅游对户外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体育旅游对体育培训业态的带动等。作为文旅资源大市的天水,更应以“文旅+”产业实现一业强带动百业兴。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