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纸出现之前,
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是什么吗?
答案有很多~
石料、陶器、甲骨、青铜器、竹片、木片、缣帛……这些材料都曾是先民的书写载体。
青铜器
西周晚期逨(lái)盘
出土于眉县杨家村窖藏,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图片版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网
甲骨
刻辞卜甲
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
图片版权:殷墟博物馆官网
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竹片、木片,刻有文字的竹简、木简被统称为 简 牍
康居王使者册7枚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5月16日下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四期将于宝安图书馆开讲。甘肃简牍博物馆朱建军馆长将来到宝安讲坛,“简”述中国故事,带着简牍走近市民、走进生活,一起感触中华文明千年的深厚内涵与璀璨的智慧光芒。
为了让市民对简牍有更直观的了解,本次宝安讲坛特别设置了“大道至简——甘肃简牍博物馆精品文物图片展”,感兴趣的市民可一并观赏。
讲座主题
“简”述中国——甘肃简牍所见丝绸之路万千故事
主要内容
溯源简牍发展历史,窥见两千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讲座将解读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等代表性汉简与文献以及古代私人简帛书信,勾勒和展示出汉代文化与丝绸之路、中外关系等重要史料,深入探知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了解当时河西汉塞吏卒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
讲座时间
1.线下讲座:2023年5月16日(周二)14:30
2.在线直播:2023年5月16日(周二)15:20
讲座地点
宝安图书馆负一楼多功能厅
关于甘肃简牍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的统称。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把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敦煌和居延木简、故宫明清档案列为四大发现。20世纪80年代,简牍研究成为国际显学,甘肃简牍在这门显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研究。
(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冊)
甘肃不仅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也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自1907年以来,甘肃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中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甘肃有秦、汉、晋、唐、西夏五个时代的竹木简牍,主要由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晋简和其他甘肃简牍等五部分构成,其时代、语言、内容的多样性,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土简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奉例册)
康居王使者册7枚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
主讲人
朱建军
组织机构
直播平台
报名方式
即日起面向社会接受市民
公开报名参与活动
报名二维码
温馨提示
知识延申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于2022年在宝安首创,是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与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
自宝安讲坛开讲以来,已相继邀请三星堆考古研究专家高大伦主讲“考古揭秘三星堆”、安阳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主讲“甲骨遇上考古:殷墟与中华文明探源”、“古城重要发现者”刘斌主讲“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接下来,国内考古“大家”将继续齐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用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湾区之畔开启考古之旅。
(来源:宝安文体通)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