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刚过,甘肃成县陈院镇300多亩旱改水项目种植的水稻,迎来了项目实施后的第一个收割季。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一片片农田被染成一湾湾金黄,微风吹着稻浪,处处散发着稻谷的清香,甘肃渔乐谷香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剑正带领群众趁着晴好天气抢收水稻。
当地群众抢收水稻(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陈院镇位于成县西北部,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卢沟河、陈庄河、七盘河三大水系和卢沟水库,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成县重要的产粮区,素有成县“北后粮仓”的美誉。
2023年,在成县自然资源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陈院镇立足卢沟村地势较低的地理优势,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田整治、修复灌溉水渠、新修田间机耕道等多种措施,实施了400亩旱地改种水田,发展优质冷水稻,在盘活土地的同时,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
“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和夏季的大旱天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想方设法加强稻田管护,从这两天收割的情况看,每亩能收700斤左右的稻谷,收入在3500元左右,收成还可以。”王剑说。
机械化作业为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同时,合作社在聘请有经验的群众加强稻田管理的同时,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提高了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大幅降低了产业生产成本。围绕稻谷产业链条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筹资110多万元建设了稻谷加工车间、晾晒场,购置稻谷加工设备,确保对收获的稻谷及时加工,提高产业收益。
“我家有3亩多地,今年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我也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田还是我的田,但收入却高了许多,挺满足的。”陈院镇卢沟村村民武小强说。
当地群众将收获的水稻装袋(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和武小强一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利用种植技术和劳动力在合作社常年务工的人还有10多人,遇到农忙时节,在合作社的人数每天达到40多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农也能领到固定收入,以产业发展夯实了群众增收的基础。
近年来,陈院镇依托资源优势,紧抓项目建设机遇,带领群众一起探索生态美与产业绿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的同时,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刘建军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