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完成今日全面启

来源:爱民航 中国民航网 2022年02月23日 浏览量:

经过3年多的改造,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并于今日全面投入使用。

改造完成全面启用的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

启用后,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出港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4个环节全面引入自助服务设备,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变身”国内自助流程比例最高的航站楼,这座中国民航大型枢纽机场中年龄最长的航站楼再度成为业界标杆。

从“机场的门厅”走向“城市的客厅”

据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戴晓坚介绍,2010年5月,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在视察虹桥商务区工作时明确提出,机场东片区要抓住机遇,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上海机场集团以及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牢记嘱托,努力将虹桥机场建成一个领航国际交流、聚焦航空总部的一个最佳商务区、建成上海乃至全国的现代航空服务示范区,从机场的门厅走向城市的客厅,真正地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机场。

据悉,2014年12月,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全面开工,主要包括1号航站楼改造、交通中心和市政综合配套工程3部分。此次改造,不涉及虹桥机场两座航站楼的功能定位调整,不增加年旅客吞吐量设计能力,而是通过打造品质来提升服务能级。2017年3月26日,1号航站楼先期改造完成的原A楼和交通中心建成启用,随后对原B楼进行封闭改造。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出发办票大厅配备28套自助值机设备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期间,虹桥机场没有停航,而且虹桥机场建成时代久远,地下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很大,“无异于瓷器店里捉老鼠。”戴晓坚介绍,整个工程改造非常复杂,需要慢工出细活。因此,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胜利完成,可喜可贺。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完成后,年旅客吞吐量保持1000万人次不变,其中国际、港澳台和国内各为500万人次;高峰小时容量能够达到近2000人次;近机位数量维持原来13座;停车位则从原来的地面停车700多个,到现在地下两层的停车库达到了1250个车位,各项改造极大地提升了航空空间的品质和服务。

出港流程全自助 服务设施再升级

10月15日全面启用当天零点起,春秋航空航班将从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A岛转移至D岛运营;其它航空公司国际、港澳台航班在A岛、B岛运营,进出港流程基本没有变化。但由于春秋航空搬迁,国际及港澳台航班的值机和候机空间将有所扩大,为旅客带来更宽敞的乘机感受。

目前,虹桥机场每天有68架次的春秋航空国内进出港航班,每天有1.2万余名春秋旅客在1号航站楼进出港。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全面启用后,出港方面,春秋航空旅客办理完值机手续后,可从D岛左右两侧的国内安检通道进入16-27号候机厅乘机。进港方面,国内航班旅客无需再走临时通道,可直接从新建的国内到达大厅进入行李提取大厅,行李转盘数量也从原先1条扩充至3条。国内航班进出港旅客的感受将比原先更加舒适。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出发办票大厅配备18套自助行李托运系统

国内出港流程实现全自助也是此次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后的最大亮点,旅客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环节均可使用自助服务设备,乘机效率和体验获得大幅提升。全流程自助服务是当今国际机场的发展趋势,整体上也能有效节约旅客乘机出行时间。

在D岛区域共设置有28台自助值机设备,呈W字形分布。旅客只要刷二代身份证(共支持7种不同有效证件),就可以办理值机、打印登机牌,还首次实现了打印托运行李条。打印了登机牌、托运行李条的旅客,可以在一字型分布的18台自助托运设备上,通过触摸屏幕,完成行李自助托运。办完值机手续、托运行李后,旅客可通过安检自助验证闸机进入候机厅。此次国内出发区域共配备了8台安检自助验证闸机,通过读取旅客第二代身份证和人脸拍摄比对,快速识别旅客身份,并做好证件查验。持其他证件旅客可采用人工方式验证。

不过,春秋航空在D岛区域依旧特别保留了6个人工柜台,给予传统型服务,还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在自助机旁、登机口等区域为旅客做好引导服务。机场将与春秋航空方面一起采取相关措施,尽力保障旅客顺利出行。首先,上海机场将与春秋航空公司以短信、微信、网站、服务热线等各类形式,共同向旅客提前做好新流程、新地点告知。上海机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和APP也会发布引导提示信息。机场问讯服务热线96990会作人工提示;另外,上海机场将在1号航站楼各主要区域设置引导标识;每天组织“机场大使”志愿者服务队,配合机场问询、安检和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共同做好现场引导。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出发办票大厅配备8条安检自助验证通道

“最小改造量”理念很绿色
改造方案获国际大奖

去年11月15日,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在全球80多个国家推荐的项目当中获得专家组第一名,并获颁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大奖“2017绿色解决方案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解决方案奖”一等奖。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为何被全球点赞?评委们指出,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不停航改造从项目立项起,就将绿色可持续理念纳入设计考虑之中,并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改造设计在满足航站楼建筑对舒适性、节能性需求的同时,又兼顾原有建筑特点,以最小的能耗获得了最大的舒适度。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外立面采用了低碳节能设计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在改造施工时依据“争取最小改造量”的思路,从设计环节开始,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和旅客舒适度的前提下,全力实现施工和运营的节能降碳,是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项目不变的主题。根据测算,改造后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的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比改造之前下降25%。

改造后,1号航站楼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旅客的体验流程也相对比较舒适。旅客从值机到登机整个徒步的距离非常短。而航站楼向外延伸至交通中心,集合地铁、公交、出租车等换乘模式于同一空间,缩短换乘距离,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到达大厅

另外,1号航站楼国内出发和到达区域新增了11个卫生间、9个母婴室、10个残疾人卫生间。1号航站楼手推车服务也延伸到了地铁10号线,为乘坐地铁的旅客提供了更多便利。到达层至交通中心非常便捷,旅客无论是搭乘轨道交通、出租车、公共交通还是要进入地下停车库,出港就可实现。通过改造,原来的出租车跟社会车辆交织的状况也得以解决。航站楼内还引入了上海市路网信息,旅客在到达以后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为旅客提供出行参考。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配备20条自助登机通道

为满足部分商务旅客需求,国内出发部分区域将实现免费的高速上网服务。在旅客关心的商业方面。1号航站楼全面启用后,商业面积增加到4873㎡,为中外旅客提供更丰富的购物选择。为满足各层面旅客的餐饮、购物需求,引进了一批上海市场上相对知名的品牌,如新旺茶餐厅、Wagas、味千拉面、小杨生煎等,还配有沃德面包、罗森便利店等;在国际免税方面,日上新引入44个国际品牌;有税零售方面,新开设上海博物馆纪念品商店、同仁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

戴晓坚表示,改造工程在保障航班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施,整个改造过程面临许多困难和压力。一是边运行、边改造,必须保证空防安全、运行安全、工程安全,安全管理压力大;二是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历史悠久,历经不同年代多次建设改造,各类管线尤其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而很多工程都是深基坑、深基础,施工管理难度大;三是在改造期间要保证机场地面交通、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畅通,整个交通组织非常复杂。

此外,整个虹桥机场东片区改造,除了航站楼以外,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比如截污纳管、防汛系统改造、路网改造,河道深度治理等。特别是同步改造6条道路,形成机场东片区较为完善的一个交通体系,整个东片区面貌得以改善。

保留历史元素 注重文化传承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始建于1921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在1984年、1988年、1994年,虹桥机场经过3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1号航站楼的格局。2010年3月,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投用,1号航站楼的拥挤终于缓解。

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及其所在的东片区,设施老旧,安全运行冗余度低,已显露出功能上的欠缺和与周边区域发展规划上的不适应。改造计划前后经历了4年的筹备,才终于审慎地展开。

改造后的虹桥1号航站楼,建筑体新旧结合,里面有很多老的历史遗迹,还能看到很多当年的痕迹,比如八角形立柱,就是早期建设的保留。据透露,这次对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的整个改造非常注重文脉的传承,尽管做起来很难。改造时为了能够让所有人记住虹桥机场当年的辉煌,并从中发现一些历史的元素,建设指挥部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虹桥机场早期两边行道树有很多香樟树,改造前,他们将108棵香樟树先移植到外面进行保养,改造完成后全部回搬到交通中心新的道路上,让每个旅客都能感受到虹桥机场历史的气息。

同时,在候机楼建筑体自然通风方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通过建筑表面的风压分析,合理选择墙面开窗位置,包括加高空间,利用原有天窗改造为高起的通风塔;在自然采光方面,力争能够做到既采光又遮阳,针对航站楼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设计,通过增设遮阳构件使夏季的太阳辐射影响降到最低;在机电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能和变频技术来建立一个控制与检测系统,特别是在能源,继续沿用蓄冷水罐的早晚调蓄的方式来实现更大地节能。

通过这次改造,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不仅提升了航站楼的功能,这座航站楼还将继续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更好地为上海服务、为全国服务、为世界服务。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