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机房作为机场航站楼运行的“神经中枢”,集成了航显广播、视频监控、集中控制等核心系统。近年来,随着设备迭代升级与业务需求扩容,原有线缆冗余堆积、标识模糊、设备老化等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安全运行与运维效率的潜在风险点。为贯彻“停航不停工”的攻坚理念,张掖机场通导室精准把握停航窗口期,以“隐患清零、效能升级”为目标,全面开展弱电机房线路优化行动,为复航后的高效运行筑牢技术防线。
科学规划:从“盲找线缆”到“一缆一身份”
针对线缆标识混乱导致的运维效率低下问题,通导班组严格对标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以“功能分区、系统分层”为原则,对航显、广播、监控等系统的线缆实施标准化标识改造,实现“一缆一身份、一柜一档案”,使线缆定位效率显著提升,彻底终结“盲找线缆”的历史。
路径优化:从“飞线纵横”到“分层有序”
面对强弱电交叉敷设、线缆路径杂乱的痛点,团队通过线路分层敷设,将光纤、网线等弱电线路与强电线路物理隔离,优化线路路径。改造后,机柜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明显,同时,新增的冗余通道为未来5G网络、物联网设备接入预留了扩展接口,充分满足智慧机场的迭代需求。
去旧立新:从“隐患潜伏”到“动态清零”
对服役超5年的核心交换机、光端机等关键设备,通导班组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估,精准锁定存在隐患的老化冗余设备,并拆除弃用设备释放机柜空间。通过淘汰高耗能老旧设备不仅有效降低火灾风险,更为未来设备扩容预留弹性空间,实现安全效能与可持续发展双重升级。
本次全面优化整理,使弱电机房故障定位时间大大缩短,有效提升了机房安全性与可维护性,更推动运维模式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转型,为航班保障提供更可靠的技防支撑。
通讯员:马云峰
编辑:王珺
初审:王生朝
复审:刘孟宇
终审:徐延海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