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怎么过?民航自救需要“大智慧”

来源:爱民航 中国民航报 2020年08月29日 浏览量:


               

王诗彧
       

中国民航报记者、评论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应对危机的必然之举。

对于民航业来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严重,势必要开源节流,让勤俭节约的精神深入经营、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而另一方面则要在“节约”的同时确保安全和服务水平,不能减少对安全的投入,不能从旅客身上克扣成本。

后疫情时代的“紧日子”怎么过?考验着民航从业者的“大智慧”。


节约成本与个性化选择的双赢

近几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机场的贵宾室纷纷重新迎客,多家航空公司恢复了机上餐食的供应,如何减少贵宾室、客舱中的餐食浪费,考验着民航单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特别是空中餐食,其成本不仅是餐食本身的成本,还包括配餐、航油消耗、机上垃圾回收等多个环节的人工、航油等成本,精细化管控更显必要。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让旅客更加注重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尽量减少在室内公共场所摘口罩。因此,一部分旅客可能会不想在飞机上用餐,机上配餐有了更多理由从原来的“必选项”变为“可选项”。

基于此,海南航空在部分航线上试行推出“餐食兑换积分”服务,如果旅客不想吃飞机餐,可以通过海航App申请放弃机上用餐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消费积分。据海南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自推出以来,得到了不少旅客的欢迎和支持。

在海航APP系统上可以操作“餐食兑换积分”服务

大数据在避免空中餐食浪费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东航配餐人员通过ERP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实时关注航班信息和旅客舱位变化情况,提前调整配送餐食数量,避免因“多装多送”造成餐食浪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大于求是产生浪费的直接原因,解决的最好方法自然是“按需生产”。体现在市场行为中,就是要更加尊重消费者的需要和选择。倡导旅客按需用餐,实现航食按需配餐,不仅能够减少浪费和垃圾产生,倡导环保绿色出行,为航空公司节约成本,同时也满足了旅客出行的个性化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民航智库专家、民航高级经济师王疆民认为,餐食在民航服务中的分量很重,代表着民航的服务品质,也直接影响旅客对民航服务的评价。采用有效的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根据旅客的需求安排餐食,不仅能够避免浪费,降低成本,也是未来民航提供更多差异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未来,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把餐食变为“可选项”:旅客在上飞机前选择吃还是不吃、吃面条还是吃米饭;而不选择餐食的旅客,则可以享受更低的票价或者航空公司积分回馈,各得其所。

不仅是餐食,座位位置、行李额度等都可以更加精细化管理、个性化选择,许多从前低成本航空公司施行的差异化服务理念可能会被越来越多的全服务航空公司所借鉴。


把握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契机

经济的增长、旅客信心的恢复、航空运输走出低谷,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疫情防控到位。随着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向好,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有外国媒体预测,从全球形势来看,中国是今年唯一有望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因此,尽管疫情使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已开始复苏,许多机场、航空公司的客运量都已达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有些甚至已经恢复去年同期水平。

我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在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际旅客运输恢复仍需时间的情况下,唯有眼睛向内,脚踏实地,把握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契机,才有可能于山重水复处绝地逢生。

基于此,各航空公司纷纷瞄准国内市场发力:成立新分子公司,恢复、新开国内航线,推出“随心飞”超低价套餐,推广“无感接触”智慧出行……国内航企在市场拓展、创新服务、产品定价等方面的适时调整,展现了中国民航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特征。

“这次疫情让我国航空公司更加重视对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的开发。比如有航企与高铁合作发展空铁联运,还有的推出低价的随心飞、周末飞产品等,都是在更进一步地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王疆民认为,

各航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

如今,航班量和旅客量虽已逐步复苏,但是如何提高客公里收入水平、如何进一步发展国际货运业务、如何继续开发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都是摆在航企面前的问题。面对旅客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航企应积极应变,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航空服务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结构的变化,继续扎根并深耕国内市场,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于风暴中屹立不倒。

过好“紧日子” 迎接“好日子”

疫情发生后,我国民航企业积极自救,通过发债融资、运力调整、推迟飞机引进、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优化生产流程、缩减人力成本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开源节流。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勤俭持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民航各单位的共同主题。

东航食品通过高品质供餐和精细化生产避免浪费(东航供图)

要让勤俭节约成为常态,适应“过紧日子”的需要,一方面要在管理层面发力,采取科学管控手段,使“反浪费”的理念落实在制度上,践行在管控中。民航企业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成本,提效益,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特别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主动变革运行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据东航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航在启用了“三库三单一餐牌”的生产管控系统后,仅上海地区的航食加工车间每天就能节约100公斤~150公斤食品原料。精细化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要营造勤俭节约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创新潜能,以技术革新实现降本增效。今年,不少民航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增收节支竞赛,以结合“五小”创新工作等方式,对采取有效创新、实现节约成本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激活了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当前,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希望并未远去,信心正在复苏。过好当下的“紧日子”,中国民航终将迎来全面复苏的“好日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评论员王诗彧)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163920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